文/尹德盧 殷 濤
近年來,衛生健康部門相繼開展了建設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和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活動,在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功能、規范機構管理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仍然不強,影響了分級診療制度的有效建立。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生健康司的指導下,中國社區衛生協會承擔了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的宣傳、技術支持、標準培訓、機構評價和經驗推廣等組織實施工作。
“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是國家適時轉變醫療衛生服務工作重心的具體體現,今后將進一步聚焦完善醫療服務功能和規范醫療質量管理,使廣大群眾能夠就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這一活動不是達標評比,也不是“升級漲價”,更不是狹隘的擴展機構服務、增加創收,而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是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
“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涉及6個方面內容,即明確功能任務、合理配置資源、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落實公共衛生服務、規范業務管理、完善綜合管理。其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是活動的核心內容,包括提高服務水平和優化服務方式。
提高服務水平方面,活動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針對性地加強本地區常見病、多發病的咨詢、診斷和治療能力;提升急診急救能力,加強急診、院前急救、應急能力建設;加強住院能力建設,開展與機構人員資質、技術準入、設施設備相適應的住院、手術、分娩等服務;提升中醫藥和康復服務能力,加強中醫科、中藥房建設,按照要求開展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國醫堂)建設,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提高檢驗檢查服務能力,合理配置和更新必要的設施設備,開展常規檢驗和心電、超聲、X線影像等檢查服務。
優化服務方式方面,活動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設置門(急)診布局,引導居民預約就診;完善出(入)院服務流程,加強患者健康教育和隨訪;加強家庭醫生團隊建設,推進“互聯網+簽約服務”,提高履約質量和效果;開展雙向轉診和遠程醫療服務,推動醫療資源下沉。
“能力標準”是“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開展的核心技術。此次活動中發布了兩個標準,即《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標準(2018年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2018年版)》。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定要吃透“能力標準”和即將配套印發的“評價指南”。

考慮到我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的不平衡性,活動分別制定了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個版本的標準。雖然是兩套標準,但標準制定的思路、格式要求、絕大部分指標內容是一致的,如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醫療質量管理的相關內容是完全一致的。不一致的方面主要體現在服務病種數、科室設置、床位設置以及服務模式等,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服務能力標準較鄉鎮衛生院要求略低,但服務模式更能體現綜合、連續、協調等特點。
考慮到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的不平衡性,兩套標準均分別設置了基本條款和推薦條款。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標準》包括80條基本條款和10條推薦條款,10條推薦條款包括床位設置、住院服務、遠程醫療服務、出診服務、口腔醫療服務、康復醫療服務、住院診療質量管理、血液透析管理、科研管理和培訓管理,均為目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的短板,需要重點提升,現階段只適應于“能力強”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不作全體要求。
在評判方法上,“能力標準”沒有使用慣常的打分制,而是采用醫院評審慣用的檔位制。綜合各能力指標評價結果,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成“達到基本標準”和“達到推薦標準”兩類。
目前印發的“能力標準”只是一個評價的框架,很多標準內容表述抽象、籠統,需要進一步細化、標準化、工具化。為此,受基層衛生健康司委托,中國社區衛生協會正組織專家加緊撰寫《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評價指南》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評價指南》,便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照提升,也作為區縣級、地市級及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核、復核的依據。該《指南》預計將于2018年年底印發。
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來說,寬松的外部環境是高效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的重要條件。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發展面臨體制機制方面的掣肘,人才隊伍數量不足、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將嚴重影響活動預期目標的實現。為此,各級政府應積極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支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增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權限,完善績效工資制度,有效擴大基層人才隊伍,更好地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同時,要建立激勵機制,廣泛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參與積極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適時對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通報表揚,注重優秀機構的經驗總結和宣傳推廣,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對于“達到推薦標準”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在床位設置、設備配備、特色科室建設、醫療技術準入、高級專業技術崗位占比、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