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偉光 胡召國 鄭成彩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的特征日益凸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目標要求。在這一領域,山東省日照市正在探索符合自己的醫養結合模式。
近年來,日照市在醫護養老結合機構功能用途、規劃土地、稅費和價格、投融資和人才等方面進行政策引導,初步形成了3種醫養結合模式。
醫中辦養,即醫院發揮醫護優勢舉辦養老機構。日照市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醫護養老結合產業,引導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錯位發展,通過開設老年醫學科、臨終關懷科等特色科室以及興辦護理院、康復院、養老院等方式,拓展服務范圍,發展養老事業。
養中辦醫,即養老機構設立醫院彌補醫護短板。
居家護理,即上門開展醫護服務。老年人患病或傷殘后大多不愿離家接受醫療專護。目前,日照市90%以上的老年人仍以居家養老為主。為此,日照市依托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結合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居家養老對象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提供老年人免費體檢、保健咨詢、健康檢測等服務。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65歲以上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到73%。同時,日照市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建立健康網絡呼叫平臺,推行居家養老和上門護理融合。
在醫養結合工作推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
養老機構尚未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大。目前絕大多數養老機構,特別是養老和醫療護理相結合的養老機構,由于醫保報銷政策的限制而未納入醫保定點范圍,患病老年人診治費用不能享受醫保報銷,無形中增加了老年人個人負擔。另外,養老機構申辦醫護職能,在設置審批、執業登記等方面也存在手續多、難度大等問題。
醫護養老結合機構缺少魅力,招聘醫療專業技術人員難。醫養結合機構醫護人員收入偏低、工作條件較差、社會地位不高,對醫護人員特別是年輕醫護人員的吸引力不大。很多醫護養老結合型醫院很難招聘到醫療專業人才,招聘到的醫護人員跳槽頻率高、人員留不住,致使從業人員進一步短缺。同時,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在基層沒有很好落實,綜合性醫院的優秀醫生流動性不強,康復理療醫生到護理院兼職的政策也不完善。
醫護養老結合項目投資大,見效慢,發展面臨困境。興辦養老機構一次性投入大、財政補助少、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缺失,在短期內多數不盈利甚至長期虧損,可持續發展受到沖擊。
面對逐漸增多的醫養結合需求以及亟待解決的各種困境,盡快完善相關政策推動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科學制定醫護養老結合服務業發展規劃。建設醫護養老結合型機構涉及多個職能部門,建議成立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工作協調小組,衛生健康部門具體牽頭,其他相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協作配合,在搞好摸底調查、數據測算、可行性研究等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各地養老服務業發展實際,將發展醫護養老結合服務模式與區域衛生規劃、養老體系建設和老齡事業發展同步規劃、同步落實。
規范醫護養老結合服務市場行為。各職能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責,抓緊制定醫護養老結合機構的建設標準、服務標準、設施標準、等級評定和評估制度等,建立健全考核評估體系和準入退出機制。對機構的服務收費實行指導價,建立服務公示、舉報制度,強化對機構服務范圍、服務質量及服務費用收支情況的社會監督,為提升醫護養老產業整體水平、促進醫護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健全完善各類扶持政策。整合政府財政補助、社會捐助等各類扶持資金,重點支持醫護養老結合型機構建設。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切實提升財政補助的標準和資金的到位率、利用率,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大力優化醫護養老結合型養老機構建設發展軟環境,在床位補貼、運營補貼、建設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加快完善醫療保險政策,將符合條件的醫護養老結合型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
加快培養醫護養老服務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現有高等醫學院校的作用,加快培養專業人員??刹捎靡元劥a的辦法,鼓勵有條件的專業培訓機構培養和輸出人員。同時,加強對從業人員資質的規范管理,盡快建立醫護養老服務復合型專業技術人員的資格認證、職稱評定體系,從制度體系上穩定從業人員隊伍。
探索實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養老院(敬老院)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鄉鎮衛生院醫療資源優勢,將養老院與鄉鎮衛生院毗鄰而建。個別鄉鎮短期內不能實現的,可在鄉鎮衛生院和養老院新建或改擴建時,將兩家機構統籌規劃、相鄰而建,實現地理位置上的“零距離”,使老年人得到專業的醫療護理。農村(社區)一級也可參照此模式,結合當前農村(社區)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建設,與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合并建設或一體化建設。
推動醫護養老結合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將中醫治未病、養生保健、康復醫療等診療技術與養老服務結合,推進養老機構與中醫藥健康產業協同發展。大力發展海濱康養、溫泉療養等高端康養業態,開發適合老年人需求、融“醫、食、養、游”為一體的醫養結合健康旅游項目。實行“互聯網+醫療”模式與現行醫療體制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提供更多的社會化養老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