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一條條“錦鯉”游來游去,所到之處,應者云集。關注網絡熱點的人,大都知道錦鯉這個梗。
前不久,支付寶在微博上高調發起有獎轉發的錦鯉活動,中獎者“信小呆”不僅收獲豐厚獎品,還在一夜之間新晉“網紅”。從發起者到參與商家,無不如愿獲得高度關注。受此啟發,一些商家有樣學樣,紛紛玩起類似套路;與此同時,無數網友轉來轉去,樂此不疲。一唱一和,共同制造了互聯網生態中的一株“奇葩”。
鯉,被視為吉祥物,寓意祥瑞,比如“鯉魚跳龍門”。據說,孔子為其子取名孔鯉,因由是,其子出生后,魯昭公送去一條鯉魚相賀。在當年,送鯉魚已經蘊含著良好祝福。而在互聯網時代,錦鯉越發被符號化,求錦鯉、轉錦鯉儼然衍生為一種互聯網“玄學”,奔騰著大眾狂歡的邏輯。
對商家發起的錦鯉活動,網友湊個熱鬧,實屬人之常情。如果“一不小心”被好運砸中,成為萬眾矚目的“天選之子”,當然也是好事。從常理看,絕大多數網友都把轉“錦鯉”當成一種娛樂游戲,恐怕沒有誰篤定認為自己會中獎,也沒有誰把命運寄托在中獎上,然后“下半生不用工作了”。畢竟,誰都知道運氣的不可捉摸。
如果都按規矩來,商家“收割”流量,網友圖個樂呵,原很正常。但幾經演繹,錦鯉熱不僅變質變味,還發生了變異。比如一些商家渾水摸魚,開設騙局,以錦鯉之名行詐騙之實。還有一些營銷號編故事,裝成“錦鯉”體質,通過煽動性的夸張表達,忽悠得無數網友信以為真。以至于一直有人恨恨不已:給我一口鍋,用騙子做燃料,燉了那群“錦鯉”!
商家有蹭熱度的權利,但沒有坑害網友的權利;營銷號有講故事的權利,但沒有忽悠網友的權利。日前,一篇題為《在這個從小躺贏到大的女人面前,楊超越真的不算錦鯉……》的網文刷屏。據報道,這篇不到3000字的文章,閱讀量過千萬,收到10萬元的封頂級贊賞,旋即有人透露該文不實。世上真有“從小躺贏到大”的人嗎?處處渲染運氣,人生時時順遂,形同錦鯉附體,究竟想傳達怎樣的價值觀?
為何那么多網友對粗制濫造的“錦鯉”文深信不疑,甚至渴求“錦鯉”體質速成法?有網友說:“老年人可以燒香拜佛,我們沒什么可依賴,只能轉一轉錦鯉。”此話沒錯,現實中很多人都有討個口彩、求個好運的習慣。但轉與信是兩個概念,可以轉,不必信。進而言之,瘋狂為“錦鯉”文“打CALL”,到底傻不傻?在這種背景中,互聯網上興起了“拜錦鯉教”,“教徒”眾多,鬧出一輪輪動靜,委實堪憂。
“少壯不努力,老大轉錦鯉。”不知不覺充當了流量“韭菜”,倒還罷了,如果信奉運氣哲學,一味被“拜錦鯉教”所擺布,天天枯等好運砸下來,豈不荒唐?有人遭遇困境,不時被“小確喪”所狙擊;有人生活底色過于晦暗,看不見明亮的希望;還有人陷入人生低谷,屢屢彈跳卻一敗涂地……再加上復雜的社會環境帶給一些人的不確定感,也許都成了“錦鯉”熱的背景。紓解他們的壓力,為其指點迷津,才能為“錦鯉”熱降溫。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信“錦鯉”,不如信盡力——凡事盡力而為,只問初心,不問西東,終有獲得。與其把前程交給虛幻的“錦鯉”,托付給不可把握的運氣,不如交給奮斗。有句話說得好,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注了價格。如果過度糾結于運氣,也許會付出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