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浩月 專欄作家
演員周一圍最近從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那里接過了一紙任命書,為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擔任“故宮文創新品特邀開發員”。這個不是官職,“開發員”的名頭似乎也并不“高大上”,但真正值得關注的點不在這里,而是故宮在網絡化、潮流化、綜藝化路上一直奔跑不停的姿態。
這幾年,闖入公眾視野的故宮新鮮事太多了,賣萌皇帝表情包、惡搞鰲拜、淘寶創意禮品店……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國家寶藏》,乃至《延禧攻略》……這些或格調輕松或認真嚴肅的行為,都在不斷拉近公眾與故宮的距離,就連自稱“看門人”的院長單霽翔,也因一段小視頻成了網紅。故宮,再也不是那個神秘莫測的故宮了,它已經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哪怕暫時你還未曾購買任何一件它的文創產品,但故宮形象在你腦海中的變化,本身就印證了故宮在文化形象上的大轉變。
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2007年的“星巴克搬出故宮”事件。這件事當年曾引發巨大的輿論轟動,算是2007年的十大文化新聞之一。就在2018年9月,另外一家咖啡連鎖店在故宮太和殿東側大張旗鼓地開業,為十多年前的那場爭論,徹底畫上了句號。現在,已經沒有人為故宮該不該開咖啡店吵得不可開交,這是一種觀念上的進步。
事實上,當年的“星巴克搬出故宮”事件就為故宮思索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公眾生活,為人們提供文化榮譽感,埋下了一顆種子。隨即,故宮表情包的大獲成功,鼓勵了故宮管理者緊跟潮流的腳步,一個日漸可愛的故宮脫穎而出。在與外界的多元合作方面,故宮的創意能力與動作頻率,令人咋舌也令人欣喜。古老的故宮緊跟時代的步伐所散發出來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為中國人精神活力的展現。可愛的故宮的出現,不僅僅是管理者打造的結果,更是全民情感期待的落地開花。
越重大的文化符號,就越要以輕淺的方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進入門檻的降低,不僅不會拉低文化符號的價值與意義,反而會襯托文化符號的旺盛生命力。故宮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要通過實用的手段,才能得以更好地傳承。對故宮的包裝,以及不斷延展故宮與整個社會的聯系密度,都是激活故宮文化的良策。其他與故宮同等重要的中國文化符號,都應像故宮這樣活泛起來,若如此,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會一一找到落腳地,人們的精神境界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充實。
當然,在推廣故宮的過程中,也需要有強大而又巧妙的掌控力,在發力過程中,要有方向感與節奏感,不能被外力帶偏,也不能成為商業的“蠶食”對象。凸顯故宮的文化地位、推廣故宮的文化影響,這應該是重中之重,把握這一點不變,大眾對故宮的喜聞樂見,就會變得更深入、更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