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最近,山東《菏澤日報》刊登文章,重溫了38年前的一件往事。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仲春時節,時任中共菏澤地委書記的周振興到曹縣革命老區曹縣韓集鄉紅三村看一位楊得志將軍當年的老房東、老共產黨員伊巧云老人。隨同的有當時的曹縣縣委書記、武裝部部長等人。
到韓集后,周振興書記一行直奔伊巧云老人家中。此時老人已重病在身。當周振興握住老人枯瘦的手問老人還有什么要求時,伊巧云老人猶豫了一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說完,老人又后悔了,用另一只手拍打著周振興的手背:“也就是這么一想,周書記別當事。”歷來以雷厲風行、低調工作作風著稱的周振興,一下子淚流滿面。他雙手握住老人的雙手:“怪我,怪我們啊,老人家,對不起您。”他抹了一把臉,回身掏出自己衣袋中的一沓錢,遞到趕來的鄉鎮書記手中,縣、鄉領導紛紛掏自己的衣袋,被周書記一把按住了。無用言說,老人當天就吃上了肥中帶瘦的肉。

隨后,周書記回到縣城參加了縣委的一個匯報會。會上,他眼含熱淚講了一段話:“伊巧云老人今年83歲,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她犧牲了丈夫和三個孩子。抗戰時期,在抗戰堡壘紅山村,在做楊得志將軍房東時,為接待來往的將士,她曾一天做過9頓飯,為讓將士吃飽吃好,她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妝。現在,在我的領導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同志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說著,周書記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個耳光,說:“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書記的臉還叫臉嗎?”這一記耳光打得是那樣清脆,話說得那樣沉重。坐在他身旁的縣委書記一下俯在桌上,低聲哭出聲來:“周書記,該打的是我,是我,請地委處理我。”一時間,所有與會人員都低下了頭,收起了原先準備好的各自工作成績的匯報稿。
時間已過去38年,可周書記那一記耳光,仿佛仍回蕩在我們的耳畔。我在想:周振興書記的這一耳光,只是一時的激動嗎?不!那是自責,是悔恨,是不能原諒自己的懲罰!
這件事,給我印象最為特別的,是周書記的那句話:“……現在,在我的領導下,(老人)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同志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他強調的是,伊巧云老人吃不上肉這件事,是在他周書記的領導下發生的,是他周振興的責任。作為地委書記,他沒有埋怨縣委的同志,也沒有批評鄉黨委的同志,而是把自責的耳光扇向了自己。這是讓我最為欽佩的地方。因為,在我的印象里,某些領導同志的“在我的領導下……”通常都是同成績和光榮聯系在一起的。什么“基本建設是在我領導下進行的”,“抗洪搶險是在我領導下進行的”,“創業開發區是我領導創建的”,諸如此類,反正“我的領導”都是些顯眼的業績。至于革命老人生病了,群眾沒有肉吃了,這類的小事還能跟“我這當領導的”有關系嗎?
時隔38年,周振興書記早已退出領導崗位,但他那種勇于自責、敢于擔當的精神,成了共產黨的干部永不磨滅的風范。這一個響亮的耳光,至今還在警醒著某些好大喜功、自以為是的領導者,在為他們上著實事求是、敢于為錯誤擔責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