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艷芳
(武漢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猶憶七八年前,上海一影戲公司,制片時插入殺頭一幕,外國婦人觀者,掩面不敢視,詆中國法律為野蠻國。”1924年的《南洋商報》中的一篇文章提到了這樣一段話。可見彼時(1917年左右)馬來亞的電影還處于一種放任的狀態。然而僅僅過了幾年,到了1920年代,馬來亞的電影審查卻以異常嚴格而聞名于整個英國殖民地。1920年代是世界電影輝煌發展的年代,在馬來亞,雖然好萊塢占據著主要的市場,但是由于當地的華人較多,所以中國電影在1920年代中后期也在馬來亞蓬勃地發展了起來,好萊塢電影和中國電影占據了馬來亞的主要市場。然而,雖然英國殖民者非常重視對華人群體的管理,但是當地華人的主要娛樂活動——中國電影,并不是真正引起英國殖民者對電影產生警惕的原因,真正讓他們擔憂的是美國電影以及英國電影。對于東方人來說,沒有嚴格的美國人和英國人甚至是歐洲人的區別,有的只是東方和西方的明顯界限,因此備受歡迎的好萊塢電影在東方傳播的是整個西方人的形象,所以英國殖民者并不擔憂中國人在影片中被詆毀的形象,而是更加在意他們自己在東方人心中的形象。在英國,早在1909年就頒布了《電影法案》(Cinematograph Act),授予地方行政部門頒發電影經營許可證的權力,賦予了地方行政部門扮演電影內容審查者的角色。一些地方議會開始審查并且禁止影片。雖然馬來亞處于英國的殖民統治下,但是由于馬來亞與英國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英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并不能直接適用于馬來亞。并且由于身處殖民地的特殊政治環境,馬來亞的電影審查的訴求也與英國本土有著很大的不同,馬來亞的電影審查制度的確立,經歷了從海峽殖民地到馬來聯邦直至馬來屬邦的逐漸統和過程,其中夾雜著民間以及官方雙重的呼聲。直至1930年,英國成立了殖民地電影審查委員會,對殖民地的電影審查指出了主要的方式,對于馬來亞電影審查的討論才逐漸平靜下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因此本文主要探討1930年以前馬來亞的電影審查從無到有以及如何確立與完善的過程。
Theatres
Bill
)。根據當時的法律,警察局長有權力根據事先提供的電影場景的文字描述,來決定刪減哪些場景以及是否禁映這部電影,但是僅僅根據電影的描述而不是檢查去決定是否準許一部電影放映并不是一個可靠的辦法。并且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以及電影在當地越來越受歡迎,電影數量的不斷增加,電影局長不可能檢查所有電影,同時這也會影響他的其他職責,所以委派一名電影審查員是很有必要的。因而1917年,海峽殖民地當局建議修訂《戲院法》,使電影的審查工作更有效。新措施提議任命一名專門的電影審查員以及申訴委員會,任何準備在海峽殖民地放映的電影必須經過審查員的檢查,審查通過的電影才可以在殖民地放映。這個提議在之后的立法會議(legislative Council)上通過,海峽殖民政府任命了專門的電影審查人員來檢查所有引進馬來亞的電影,同時還成立了申訴委員會,來受理那些對審查結果有異議的投訴。雖然1917年之后,海峽殖民地有了專門的電影審查人員,但馬來聯邦并沒有與其同步設定專門的電影審查員。當時的殖民政府與聯邦政府各自有電影審查制度,這導致出現一種情況,一些禁止在殖民地放映的電影卻可以在聯邦地區放映,反之亦然。這樣的情況在1923年的立法會議上被提出,議員們認為殖民地和聯邦之間缺乏協作性。所以應該有一項條款,即新加坡電影審查機構通過的電影應該可以在馬來聯邦放映,他們認為即便是初級警察也可以阻止電影的放映。應該設立影片存放室,所有輸入的電影只有審查通過才能放映。同時他們認為審查條例應該委托一個委員會,由影片發行商和放映商代表,委員會決定刪減的鏡頭在整個馬來亞都應該是有效的。
1.電影審查法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23海峽殖民地政府發布了殖民地條例200(電影)(colonial ordinance No.200〈cinematograph films〉),成立了官方電影審查部門,并且擴展了電影審查員的權力。這個條例受到1918年印度《電影法》(Cinematograph
Act
of
1918)的影響,有效地將電影與早期的《戲院法》分離開了。電影審查部門設在新加坡,是新加坡警察總部的一個新增部門,由警察擔任審查員。T.M.Hussey 1923年到1927年擔任這份工作,負責審查所有進入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和柔佛的電影。1929年之后,他有了一位副審查員的幫助,這位審查員也是警察。在1923年海峽殖民地制定了電影審查法之后,所有進入馬來亞的電影都要經過新加坡,也就是要接受官方審查機構的審查,而這些被新加坡當局審理過的電影可以在馬來聯邦放映。在1926年以前馬來聯邦并沒有任何專門的電影審查法。在當時的聯邦法律下,電影受到1910年的《戲院法》(Theatres
Enactment
)的3A章節的控制。這其中規定的電影在當地的放映僅僅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劇院要被許可;另一方面電影放映要通過地方政權的準許。1923年后,所謂的“地方政權”事實上正是新加坡的官方審查員。但是由于海峽殖民地與馬來聯邦之間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雖然如果一個審查員通過的一部電影可以在整個馬來亞放映,也就代表著這部電影可以在整個殖民地放映,但這絕不代表這部電影可以在馬來聯邦放映,這里的人口更加的敏感微妙。一部電影被送回審查機構重新審查并不是一件新鮮事,盡管之前已經剪切了并且通過了”。所以,為了與海峽殖民地保持同步,在殖民地總督Guillement的指示下,聯邦馬來的法律顧問根據1927年的第三次聯邦會議起草了一份法案,并在1927年3月17日正式通過成為馬來聯邦法第三條,即《電影(管理)法,1927》(The
Cinematograph
Films
(Control
)Enactment
,1927)。這個法令的范圍和形式是基于早前海峽殖民政府的殖民條例200(電影)。依據這個條例,官方審查員有權力審查所有準備在馬來聯邦以及殖民地放映的電影、圖片、海報以及廣告標語。沒有經過審查同意而放映或者經過審查同意但是受到殖民政府警示的將會受到罰款,最高達500美元。“放映”指展示給任何兩個人,包括放映師。最后,條例允許警員或者電影審查員在沒有指定的場所,進入任何他們知道的或者懷疑的非官方的電影放映場所,沒收電影或者逮捕跟這場電影放映活動相關的人。雖然很多人反對這項提議,但是還是沒有經過任何修改就通過了。在1927年2月28日的電影控制法提議會中,有官員提出電影放映法應該僅僅適用于公共放映。但官方回應說,電影審查員進入哪個房間檢查不是區別對待的,也不會因為市政府官員而區別對待,所以關于這點仍沒有修改。即使在之后的幾年,關于對歐洲人和非歐洲人采取不同的審查這樣的提議也同樣沒有回應。為了平衡電影審查員的權力,這個法案同時規定了成立申訴委員會(Appeal Committee),由馬來聯邦的首席秘書長(Chief Secretary)任命,受理任何對官方審查員的決定提出抗議的申訴。《電影(管理)法,1927》使馬來聯邦與新加坡的審查同步,柔佛也采取了殖民地的電影審查,其他的非聯邦州雖然沒有歸并在這樣的審查下,但是出于商業利益考慮,電影商要想在其他非聯邦地區放映不可能不在殖民地和柔佛放映,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個馬來亞都處于同一審查制度下”。1927年12月,海峽殖民地政府決定將電影審查法從附則提升到作為立法委員會的一項法案和最近的馬來聯邦法保持一致。1928年3月26日,《殖民地條例200》也被會議稍作修改變成了《電影法1928》(The
Cinematograph
Films
Bill
,1928)。1929年末,在有聲電影盛行的時候,馬來聯邦和殖民地的電影控制法都將審查員的職權擴大到了可以審查電影中的聲音和演講。2.電影監察委員會(Cinema Vigilance Committees)
隨著電影審查法的出現,電影監察委員會也隨后在馬來聯邦的各個地區成立。為了監察電影、海報和廣告,并且接收對電影放映的投訴以及信息,告知警察局長。第一個委員會在1927年3月的雪蘭莪成立,在吉隆坡的衛生委員會主席的領導下,由12人組成,其中有五個是亞洲人(包括三個治安法官),代表馬來、泰米爾和中國團體。歐洲成員有三個牧師和一個女性代表。1930年和1931年森美蘭州和檳城相繼成立電影監察委員會。森美蘭州的委員會的九個成員中有七個亞洲人,而在檳城,委員會由政務專員和一個當地人協助負責本地區的電影監察。但這些亞洲代表事實上只不過是裝飾門面,并不起到真正的決定作用。但是這些亞洲委員更加關注他們自己的種族在銀幕上的形象,就像歐洲成員更關注白人的形象。在那個時候,電影中的東方人是既邪惡又搞笑的形象,從陰險狡詐的傅滿洲到阿諛奉承笨拙的洗衣男孩或廚師,再到慘無人道的東方統治者,還有很多電影中將東方的宗教和習俗描寫成一只眼的怪獸和妻妾成群或者是十分迂腐的形象,這樣的電影在東方放映引起了東方人極大的不滿,所以在電影中描寫邪惡的中國人等這些和歪曲歐洲人形象一樣是不被允許的。
3.殖民地電影委員會(Colonial Films Committee)
為了回應其他地區關于電影審查的問題,英國殖民大臣Amery在1929年委任了殖民地電影委員會,負責所有在殖民地、保護地、委托地公開放映的電影的審查和供應問題。委員會由14個人組成,包括幾個前殖民政府官員,還有殖民政府、貿易委員會、營銷局和英國電影產業的代表,同時也受到一些特別的殖民地訪問官員的協助。委員會出臺了一份報告主要集中討論了三個方面:第一方面討論了電影作為教育工具。他們認為應該通過制定法律來保證一定的文化電影的生產和放映,增加英國的教育、文化電影的輸入。第二方面是增加英國電影配額的問題,建議出臺新的法律來保證英國電影的輸入。第三部分仍然是對電影審查法的重視。他們認為僅僅增加電影的數量是不夠的,除非有足夠的審查法去對抗這些有害的電影。1930年,新上任的殖民地國務大臣Lord Passfield,將這一報告分發到了英國的各殖民地,他強調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審查不能只交給一個人;其次,最少是由一名教育部或當地事務部的人參與,而不是之前把審查權全部交給警察的這種普遍的做法;最后,委員會建議在每一個領地都建立一個單獨的審查委員會。另外,如果哪些地方還沒有關于電影審查的法律,要盡快制定。雖然這之后仍然有西方人對電影中的白人形象關注,以及一些英國電影公司對過于嚴苛的電影制度的抱怨,這份報告讓正在討論中的馬來亞的電影審查基本有了定論,一直延續到二戰前。委員會的大部分建議都已經在殖民地和聯邦馬來奏效了,一些頂尖的學校已經用電影做教育工具,政府則開始制作具有宣傳效應的電影。
早期的電影審查主要是對電影中犯罪場面以及道德的審查,在殖民地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下,維護殖民地的治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1919年的立法會議提出電影審查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電影中的犯罪行為給殖民地人們帶來的壞影響。“雖然不能說所有的電影都包含犯罪,但至少可以說觀看電影的觀眾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都在觀看這樣或那樣的犯罪場面,大部分的犯罪都是非常暴力的。這些電影會激發那些年輕的或者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想象力”。在英國本土對于電影審查的首要任務也是關于道德和犯罪的,但是在英國殖民者看來,馬來亞大部分人口教育程度低下,而他們也是電影的主要受眾。因此馬來亞電影審查法的關鍵就是針對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一方面為了防止他們學習電影中的犯罪場面,另一方面在殖民地這種特殊的環境下,好萊塢電影中的白人形象引起了英國殖民者的注意。1926年,一位前政府官員貝爾(Bell)在他的私人行程中訪問了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之后他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電影在東方,共產主義的傳播因素》的文章,這篇文章將快速增長的共產主義思想和殖民地人們對歐洲人的敵視以及犯罪率的增加都歸結于電影的影響。貝爾認為一些電影中尤其是好萊塢電影中展現了一些白人不好的形象,這種行為損害了白人的尊嚴。這些電影最大的危害在于他們破壞了歐洲的道德規范,尤其是歐洲婦女。歐洲女性開放的作風與保守的東方女性有著很大的不同,許多東方人看到電影中的白人男女的戀愛場面時引起了一陣陣的唏噓聲,這讓這些西方觀眾很憤怒。東方男性會走進電影院看那些裸體的白人女性,而他們自己的妻子卻穿戴嚴實。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有著大量外來人口的地方,他擔心這會危害到歐洲女性的性安全。而當前殖民政府并沒有特別重視電影的影響,所以一個更加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英國國王的注意,英國國王讓秘書寫信給殖民事務長L.S.Amery,M.P.(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al),Amery又寫信詢問海峽殖民地總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法1927》出現了,也正是在英帝國的重視下,馬來亞的電影審查不斷得到重視,一直到后來整個馬來亞放置在同一個審查制度下,整個馬來亞的電影審查都極其嚴格。所以在殖民地電影審查主要是為了維護社會治安以及白人的尊嚴,根本上是為了維護英國的殖民統治。
雖然殖民者非常明確不希望哪些內容上映,但是即使是電影法出現后也沒有明確地規定哪些電影將會被禁止或者哪些內容將會被刪減。從1917年立法會議決定委任一個專門的電影審查員之后,刪減哪些鏡頭以及禁止哪部電影都要看電影審查員的決定。不過,雖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有哪些內容將會被刪減或禁止,審查員卻有一份禁令單,禁令單中包含的內容是審查官一定會刪減的:(1)綁架和偷竊。(2)謀殺。(3)所有女性舉止不得體的場景。(4)所有蒙面的場景。(5)顯示歐洲人鎮壓,或以任何形式迫害當地人的場景。(6)恐怖的表情。(7)虐待和迫害婦女。(8)所有的以武力或暴力威脅的搶劫。(9)不道德的行為。(10)所有可能會丟失尊嚴的場景。(11)入門搶劫,或者將這種行為看作是正當的。(12)安全的破壞。(13)任何可能對犯罪行為提出新想法的場景。(14)罷工。(15)可能引發種族情緒或宗教仇恨的場景。(16)可能會使法律或司法行政遭到蔑視或嘲笑的場景。所以如何讓一部電影變得有趣,而又不涉及這16條中的任何一個,將是一個難題。除了這些對所有電影都通用的準則,根據一篇對于審查官Hussey的采訪也大致可以知道哪些內容是因為對東方觀眾有害而要禁止的。衣著不得體是首要并且最重要的方面,從東方人的觀點來看,衣著不得體的西方女性都是不莊重的。如果我們允許這些電影大面積傳播,那么對于西方的尊重將會消失。其次,所有展示犯罪手法的鏡頭將會被剪切。Hussey認為已經有一定的證據能夠證明新加坡的華人已經成功地使用了一些從電影中學到的犯罪方法。他同時說到賭博場面也是一種禁忌,因為華人對賭博有極大的熱情,如果他們看到電影中的優等人在賭博并且獲得了成功,這將會鼓勵他們去賭博。最后,他舉出了令人驚愕的輸入東方的電影數目中顯示的關于不同人種通婚的電影,而這些也必須禁止。他認為電影是當今對東方的政治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將審查權賦予了電影審查員一人,并且這個人并不是電影從業者而是警察,所以審查員專斷的職權和過于粗暴的剪輯常常引起人們的不滿。事實上在1917年提議任命一個專門的電影審查員的時候,就有人提出對于一個電影審查員的質疑,“電影審查機構將不得不考慮到如此多的種族、宗教和政治考量,以至于一個人是否有足夠多的知識來勝任這項工作,這一點值得懷疑。因此,我們傾向于認為,有關官員應該得到不同國籍和信仰的咨詢委員會代表的協助”。但是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30年的會議,委員會才決定在每一個領地都建立一個單獨的審查委員會,最少是由一名教育部或當地事務部的人參與,因為他們并不同意之前把審查權全部交給警察的這種普遍的做法。但是有教育部和當地事務部的人參與,正是殖民者主動滲入電影業傳達意識形態的過程,而不是真正為了保護和促進電影業的發展。對于審查員自身來說,雖然電影審查員擁有非常大的決斷權,但另一方面這種權力又給他帶來非常多的麻煩,盡管在最初成立電影審查的時候就同時成立了電影申訴委員會,來平衡電影審查員的權力,但是真正能夠申訴成功的影片是少之又少。甚至于電影審查員將申訴委員會當作一種轉移責任的避風港,“電影審查員不愿被不斷地侮辱,因此拒絕發表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受到那些對電影一無所知的人的質疑。因此,他將一部電影封存起來,交由申訴委員會審理。申訴委員會是一個由官員領導的頭腦清晰的機構,負責決定審查員應該做什么”。
馬來亞有著復雜的人口構成,英國殖民者在當地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方法,因此各個種族都有各自的活動團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在殖民地只有電影院和賽馬場是僅有的兩個所有的人種和階級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電影審查最初被提出就是擔心在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馬來亞,人們會把電影中的一些場景當作是真實的,當時的好萊塢電影中充滿犯罪元素的偵探片很受歡迎,包括西部片中充滿暴力的場景讓統治者擔憂會增加殖民地的犯罪率。對他們來說,當地的歐洲人和受過教育的亞洲人都有能力去分辨出電影中的場景的真實性,所以電影審查的主要目的正是為了讓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們不接觸到有害的電影。正如在放映《麻雀》(Sparrows)這部電影時,因為其中有關于謀殺兒童的場景而被二次審查最終決定禁映,審查者認為“最近在中國就有強烈的反外國人的暴民情緒,因為有傳聞說某些宗教組織正在謀殺嬰兒,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樣一部不僅描寫了西方人謀殺嬰兒還描寫了殘暴地虐待嬰兒的電影是不能通過的。那些底層的苦力不可能分辨出電影里并非事實”。但是電影院卻吸納著來自各個階層的人。在電影十分普及的1920年代到1930年代,馬來亞有30到40家永久型電影院和幾乎相同數量的移動戲臺。大型電影院一周營業七天,一個月大約有48場節目。票價非常便宜,座位經常十分擁擠。電影院是馬來亞居民最常去的娛樂場所之一。在電影院內也有著嚴格的階層劃分。作家Bilaikin曾描寫到關于一家裝修精美的電影院中放映電影的一個場景:“有著各種顏色的人種,男人們都穿著白色和奶油色的衣服,婦女們都圍著各種顏色的圍巾。在主要的包廂里坐著歐洲人和上層或者富裕的東方人。每邊的走廊都站著婦女,并且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女性。在戲棚,主要是當地的人,年輕人和年長的亞洲人混坐在前排便宜的座位上。”雖然電影院有著等級的劃分,但他們同處一個空間觀看著同一部電影,所以在1927年的電影審查法實行以后,雖然有更多的鏡頭被剪掉了,但是在一些場景中電影院的人仍然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真正激怒歐洲人的并不是因為電影中放映了什么,而是當地的觀眾在一些場景中發出的竊笑和嘲笑讓他們備感生氣,這大大損害了他們的尊嚴。尤其是當電影中出現白種女人的時候,那些坐在廉價座位的苦力們的評論和唏噓聲令歐洲人感到生氣。
然而,歐洲人雖然對于那些從廉價座位發出的唏噓聲備感氣憤因而不斷要求更加嚴格的審查制度,但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希望能看到那些沒有經過過度剪輯的電影。他們認為不應該為了照顧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而剝奪了他們的娛樂,很多歐洲人認為他們應該看未經過剪輯的影片,而那些經過嚴格審查的影片應該給那些沒受過教育的人觀看。他們認為電影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用于一般放映的;另一種是只在最低票價(例如1美元)的劇院放映的。審查的目的是防止電影中的一些不利的鏡頭會影響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們,但當下的審查系統會損害那些受過教育的人的娛樂,盡管他們聲稱這是為了保護那些沒受過教育的人。“歐洲人和受過教育的亞洲人不應該被剝奪觀看已經在美國和英國受到嚴格審查的電影的機會。電影是全世界公認的一種娛樂形式,過去人們常常對電影和它的所有作品表示蔑視,現在卻屈服于它的吸引力。但是在馬來亞居住意味著一個人被剝奪了觀看電影的機會,電影會遭到審查者的禁止,要么他們會把電影剪輯成一種無法理解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但這種要求始終沒有得到官方回應。
對于當地的大多數觀眾來說,他們的反應似乎并不像歐洲人那么強烈,另一位作家Katharine Sim在描寫邊境的電影院的場景時寫道:“在這個小而簡陋電影院有著各個階層的混合人口,馬來亞和泰米爾的男孩坐在五分錢的座位,一些中國女孩,店主的女兒們和馬來、泰米爾以及中國的職員和商人坐在更好的位置,還有非常少的一些歐洲人。在放映西部片的時候,每一處射擊的場面都被審查員剪切掉了,當劇中人剛拿出槍的時候,下一個鏡頭就是惡棍或者英雄吹滅槍口的煙,被殺害的人此時已經倒在了地上。絲毫不用擔憂觀眾,他們所有人整個時間都在談論和歡呼”。在放映中國電影《孤兒救祖記》的時候,觀影人也曾寫道:“參考其說明書則知,當孤兒救祖的時候,種種格斗,及陸守敬被小胖子捆縛二節,似有遺漏,此必因當地當局者,欲禁殺戮行為之故,雖稍有使人不得見暴徒惡報以為快,但這亦屬小節,不傷劇脈。”
然而影片發行商對這種近乎苛刻的電影審查很不滿。正如上文所述,馬來亞的電影審查從一開始就將權力集中在審查員一人的手中,并且這位審查員并不是一位電影從業者,而是一位警察,這就意味著,他審查電影的標準更多的是放在維護殖民地的秩序上,而不是電影本身的藝術或者電影產業的發展。“一部非常有名的系列劇的結尾被刪除了,審查員剪切電影就像新聞一樣隨意”。根據著名的小說改編的《德伯家的苔絲》,在英國很受歡迎,但是到了殖民地被審查員禁止放映,因為電影中包含了誘惑、三角戀、謀殺,被認為不適合東方觀眾觀看。因此電影發行商真正擔心的不僅是越來越嚴格的電影審查法,更重要的是這種審查的不確定性。哪些電影將會被剪輯或者取締,電影發行商并不能提前確定,所以很多花錢引進的影片因無法在當地播放給影片發行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英國的發行商對于馬來亞的電影審查尤其不滿,對于他們來說,在英國的殖民地應該意味著給予英國電影以及英國發行商更多的特權,但事實恰恰相反,在殖民地對于英國電影的審核卻比美國電影更加嚴格。同樣的電影A
Tale
of
Two
Cities
和The
Only
Way
,美國版的可以在當地放映,英國版的卻被禁止。甚至有人譏諷地說,因為“典型的英國人的沖動易怒,所以他們想通過給外國人一個機會來表現自己的好脾氣,而英國人堅決否認這一點”。同時,作為一種十分受歡迎的娛樂,電影在當地的收益非常可觀,所以從商業的考慮來看也使英國的發行商非常不滿。1926年的帝國會議(Imperial Conference)上,通過調查他們發現,在帝國的領域內播放的英國電影的數量少于10%。在加拿大低至1.3%,英國5%,8%在澳大利亞,10%在新西蘭,印度的英國電影也非常少。除去商業考量,另一方面,盡管審查制度已經非常嚴格,但沒有電影是專門為了馬來亞人的需求而制作的,剪切掉所有被認為是損害西方人尊嚴的鏡頭等同于取消電影本身,這不可能真正地實現。最好的辦法就是逐漸增加英國電影來替代外國電影。“因為電影毫無疑問最主要的是商業的考量并且對國民心理產生相當的影響。美國的電影貿易占據相當比例,其次是心理影響。電影是當下最有利的傳播工具,宣傳國家意識。所以英國電影工業應該擴大并用一種安全的方法來對抗這些更加有優勢的外國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因此,為了保證英國電影在馬來亞的市場,會議起草了一份法案提議作為1926年的帝國會議的決議。根據新的法案,配額制在殖民地采用,英國電影在所有的電影中占到7.5%的比例,1929年增長到10%,這之后每年都以5%的速度增長,直到1929年增長到了30%。但是這一提議在1928年7月2日被收回。因為采取強制的配額制來增加英國電影對于殖民地來說并不現實,首先,英國電影要比美國電影貴,不會有人付錢給當地的代理商來放映7.5%的英國電影。一部好的美國片需要花200新幣,但是一部不怎么樣的英國片卻需要花費150英鎊。其次,大部分的英國電影都不如美國電影質量高。一個經銷商說,相比于英國電影,觀眾更喜歡看美國電影,他們積壓了很多英國電影,英國電影不僅貴,質量也不高。如果強制要求放映英國電影的話,那無異于是讓經銷商破產。再次,英國市場的規模還不夠大,當地代理商無法從英國購買7.5%的電影。最后仍然是關于當地的電影審查。鑒于好的英國電影在到達新加坡時很容易受到審查,能在這里放映的甚至不到5%。所以即使“經銷商買了這么多英國電影,然而,對于殖民地的荒謬的規定卻使這種不可能發生,因為盡管一個代理人可能會購買一部電影并大肆宣傳它,出于一些只有審查者自己知道的原因,他會毫無理由地禁止它,經銷商的錢就被浪費了”。馬來亞的英國電影所占比例一直都非常少,1926年美國電影占76%,中國電影占15%,英國電影占6%,印度電影占2%,其他占1%,1927年中國電影增長到25%,1928年這些電影中美國電影占72%,中國占18.8%,德國占2.9%,英國熱帶占2.8%,英國本土占2.4%,其余占1.1%。1929年美國占71%,中國占24%,英國熱帶占2%,英國本土占15%,其余占2%。但是電影帶來的巨大收益使英國殖民者在1930年的會議上又重新提出增加英國電影配額的問題并通過。
事實上,在電影法出現之前或者之后,馬來聯邦和殖民地的電影控制都是相當嚴格和有影響力的。1925年,“有12%的電影進入馬來聯邦和殖民地被完全禁止,還有90%的影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剪切”。1927年10月10的《晨報》稱在過去八個月有128部電影被官方審查取締,很多英國電影發行商對于這兩個地區的電影審查發出強烈的抗議。1928年警察部發布的數據顯示:“19495部標準尺寸的電影被審查,大約有5556700尺,再加上3816卷用于微型機器,共有508317尺通過審查,總的財政收入是35078英鎊(913英鎊是申訴委員會的費用),而不是27269.20英鎊,這些經過審查的電影,154部被認為是不適合放映的而取消,其中有70部電影的審查結果被提出上訴。有48部申訴的影片保留審查員的決定,剩下的22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剪輯。有三起上訴。1929年的數據顯示,“153616部標準尺寸的電影被審查,重達5352700英尺。此外,還檢查了用于微型機器的102080英尺膠片,總共為5454780英尺。總收入為38620英鎊(846英鎊用于電影申訴),而1928年則為35184英鎊。經過電影審查員審查的電影,有147部被禁止放映,申訴委員會處理了58部電影,其中28部可以發行,其余的仍服從審查員的決定,38個上訴被禁止張貼海報,其中31個成功。三個起訴,兩個成功放映”。由此可見電影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以及馬來亞近乎苛刻的電影審查。
在英國本土,電影從業人員在1912年以行業自律的方式自發成立了英國電影審查委員會(The British Board of Film Censors,簡稱 BBFC)。經濟上該機構的運作依賴電影制片人提供的資金來保證審查者審看影片。而且該組織的意見具有終極決定意義,英國電影工業必須一致遵從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決定。雷德福(Mr.G.A.Redford)是最高審查員,他原是戲劇審查員,雷德福先生既不是由英國王室宮務大臣(The Lord Chamberlain’s Office)或者倫敦郡議會(london county council)任命,也不是由地方當局任命,而是由相關的電影制片公司自己選取。在沒有專門的國會法(Act of Parliament)的情況下,即使是宮務大臣也不能越過他去制定任何電影審查,雷德福先生是最高審查官,同時配有一名員工和政府職員,他會選取六名電影審查員,他們的任務是將篩選出的有問題的電影向最高檢察官匯報,由他做最后的決定。委員會中還會有三個電影從業人員,每三個月更換一次。英國電影審查委員會成立的第一年,禁映了22 部電影。所以對于英國本土來說,電影審查委員會是獨立于官方行政部門的組織,并且由于這個組織中有電影人的參與,所以這個組織與電影工業并不是相互對立的。但在馬來亞,將電影審查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并且這個人并非電影從業者,而是一個警察,這不免造成馬來亞嚴苛粗放的電影審查模式。從這種審查模式本身來看,英國殖民者對于電影的審查主要是為了維護殖民地的治安統治,上文提到的貝爾寫的文章能夠引起英國國王的重視,最主要還是因為政治因素(他將殖民地共產主義的傳播歸結于電影的影響)。正是出于維護殖民地的管理,英國王室才對馬來亞施壓,最終促成了馬來亞電影審查法的統一和發展。在這種審查制度下,殖民地的電影審查員與影片發行商是完全對立的,因此英國本土與馬來殖民地的電影審查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同時,英國的電影審查委員會包括官方職員和電影從業人員,而馬來亞一直由一人專權,這也間接地反映了在殖民地,電影審查更多是體現英國殖民者的意志,并且這種權力是集權式的。
在電影審查的具體內容上,英國本土的電影審查有著明確的審查目標,最初主要是參照美國的電影審查,比如關注對于道德問題的審查,1917 年制定出了“奧康諾 43條”(O’Connor’s 43)。禁止的方面包括表現賣淫、婚前或婚外性行為、性變態、亂倫、引誘、裸體、性病、集體淫亂、臟話、墮胎、妓院、白人奴役等。審查者另外高度關注的一個領域就是維持政治秩序的現狀。所以堅決不允許批判君主、政府、教堂、警察、司法以及與英國友善交好的國家。另一個不準表現的就是現實引起爭議的議題(比方說罷工,和平反戰以及納粹的崛起)。在馬來亞,雖然始終沒有明確地規定哪些會被禁止,但是審查員的審查標準也是以道德和犯罪這些方面為主。英國本土對于道德的審查主要是為了排查有害的信息,但在馬來亞,對于道德的審查,特別是對西方電影的審查,主要是為了維護白人的尊嚴,對于損害白人尊嚴的行為是要被禁止的,而對于當地人來說,電影中出現的損害東方人形象的也同樣要禁止。從海峽殖民地設立審查員到1920年代初電影法的出現,無論是非官方人士(例如貝爾)對于電影中白人形象的批判,或是隨后英國當局的推動,正是在多方的重視下,馬來亞逐步將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以及馬來屬邦歸并在同一個電影審查制度下。東方人參與到電影審查委員會反映了東西方不同團體間的博弈,也正是馬來亞這個多民族混合地區的真實寫照。由于各種族間不同的習慣、信仰以及風俗等,當地的電影審查也需要多方考量,正是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下,馬來亞的電影審查變得異常嚴格和苛刻。
事實上觀眾對于影片中的反應很多是出于風俗習慣以及民族認同之間的差異,比如電影中在放英國國歌的時候,很多當地人竟然還隨意站在走廊中,一些非穆斯林人還拿下了他們的帽子,這讓英國人覺得是對他們國家的不尊重。但是在放送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的時候,場中人物并肩靜坐,全體皆肅立致敬,一律靜默。
注釋:
① 馬來亞是指英國殖民時期,包括海峽殖民地和馬來聯邦以及馬來屬邦在內的地區,統稱為馬來亞,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② 具體詳見《南洋商報》1924年5月30日《美屬影戲事業之佳兆》。據推斷,這部包含殺頭情節的電影應是亞細亞影片公司拍攝的《殺子報》,這部電影和舊劇版一樣在南洋備受歡迎。
③ 這篇文章指出該組織從英國皇家大臣辦公室選出管事的主席,這一定程度上賦予了英國電影審查委員會政府官方色彩和背景。但雷福德在采訪時明確指出自己既不為英國皇家大臣服務,也不為倫敦郡議會(london county council)或任何政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