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對橋中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不僅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更在教育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將多媒體設備引入初中歷史課堂,對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興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將我結合個人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實現多媒體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結合。
一個好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添課堂的吸引力與趣味性,更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以最佳狀態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課堂導入方法太過死板老套,要么直接引入話題,要么導入不夠徹底,根本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優化傳統的導入方法,采用新穎有趣的方式來導入課堂。多媒體就可以在此發揮它獨特的作用。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環境的天然優勢,結合課文的特點,利用多媒體來導入課堂。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一課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音頻,趙忠祥老師慷慨激昂的朗誦了毛主席的名篇《七律長征》。詩篇記述了長征從開始走向勝利的過程,寄予著對紅軍戰士的肯定和贊揚,洋溢著強烈的革命樂觀精神。飽含情感的朗誦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同學們的興趣高漲,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課堂學習中。
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如果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學生很難徹底感知教材的內容,如果教師能將信息技術合理的應用到課堂中,通過多媒體的聲音、畫面、特效技術以及藝術手法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必定會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還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我在講解初一上冊第一單元《輝煌的隋唐文化》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國隋唐時期優秀燦爛的文化,我就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介紹隋唐文化的短視頻。視頻中為我們展示了充滿神韻的古典詩詞、精致的中華瓷器、漂亮的絲綢刺繡、華美的民族服飾,宏偉的建筑設計等等。這些內容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尤其在介紹大明宮時,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氣勢磅礴、恢弘壯觀的宮殿之中,不禁發出了一聲聲贊嘆。這不僅讓學生們增進了學生對我國古代隋唐時期輝煌優秀文化的了解,更在無形之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使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狀態,還取決于一定的教學環境。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同時還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枯燥乏味,使學生產生壓抑感。因此,教師要盡可能的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來活躍課堂氛圍。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就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歌曲《七子之歌》。伴隨著優美動聽的旋律,同學們很快的就走入了歌詞描寫的環境中。欣賞完畢后,我向同學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mu-cau”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是被誰“擄去了肉體”?是什么時候被擄去的、又是什么時候回歸的呢?……我讓同學們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來回答,有很多同學都積極舉起了手,我又適時的進行了點播,很快就把學生引向了正確答案。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學生愛國熱情,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設備的優勢,通過多媒體來豐富教學資源。如搜索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開闊學生的眼界,或者用多媒體構建知識的結構,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航路的開辟》時,我就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了知識的框架,以圖表的形式對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以及麥哲倫的航行過程,并從時間、國籍、資助國家和抵達地點進行了詳細的比較。比如1492年,意大利的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進行了航海行動,抵達了美洲;1519年至1922年,西班牙的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通過構建知識框架,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有助于他們對重點知識的把握。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已經逐漸走入了歷史的課堂教學中,展示出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因此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引入多媒體設備,利用網絡資源來輔助教學,實現多媒體與歷史教學的深度結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