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澤
(河北北方學院 文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吳京是我國著名的功夫明星,硬漢形象深入人心。他6歲起就至北京什剎海體校習武,擁有深厚的武術功底,曾多次榮獲武術冠軍頭銜。1995年,在教練吳彬的推薦下,21歲的吳京出演了個人首部電影《功夫小子闖情關》,飾演楊學文一角,自此一鳴驚人,初步奠定了他動作演員的身份。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戰狼2》上映,二十多年來吳京共計出演影視作品40余部,塑造了眾多經典影視形象。仔細分析這些影視形象,會發現它們在不同階段有著各自的特點,這既體現著吳京演藝生涯的跌撞成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我國影視市場在不同時期的內涵與要求,而影視市場的變動正是促使吳京影視形象產生變化的本質原因。
中國香港是功夫片的鼻祖,早在默片時期就有表現中華武術技藝的影片《火燒紅蓮寺》。20世紀50年代,關德興版《黃飛鴻》系列的成功,使功夫片名揚影壇。70年代初,經李小龍的不懈努力,功夫片走向了世界。1966年上映的《獨臂刀》和《大醉俠》是早期武俠功夫片的經典,兩者一個寫實,一個寫意,風格迥異,卻均在表現武打動作的同時傳遞了俠義精神。1982年,由張鑫炎執導的《少林寺》上映,其連貫的長鏡頭、利落的真功夫一舉激發了武俠功夫片的創作熱情。吳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的。
1995年,導演張鑫炎和袁和平到北京什剎海體校挑選功夫演員,經教練吳彬的推薦,21歲的吳京主演了《功夫小子闖情關》中的男主角楊學文。本劇講述的是楊學文與其愛慕的女孩曹央云共同抵抗走私鴉片的帝國主義者的故事。楊學文是吳京飾演的首個影視形象,他嬉皮搗蛋又正直善良,柔情似水又疾惡如仇。除演技略顯稚嫩外,吳京在武打動作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功夫小子”之名無脛而行!
走紅后的吳京,戲約不斷。1998年,由張鑫炎和袁和平為其量身打造的劇集《太極宗師》一經播出,萬人空巷。該劇講述的是武術奇才楊昱乾在歷經磨難后成長為一代太極宗師的故事。該劇充分將儒、道思想融至武俠文化中,由吳京飾演的楊昱乾英姿颯爽,以仁治武,正義凜然,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好評。在這部劇中,吳京的演技有了大幅的提升,他的演藝事業也迎來了一個小高峰。隨后,吳京又以配角身份飾演了劇集《小李飛刀》(1999)中看似冷酷無情實則正直善良的“快劍”阿飛,此人神出鬼沒,行蹤不定,更加擁有俠客書劍飄零、仗劍遠游的氣質。一時之間,武林大俠成為觀眾心中一種獨特的集體崇拜和追求人格完美的民族情結。
阿飛一角是新千年前吳京飾演的最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視形象。新千年后至2005年《殺破狼》上映前,吳京在不下10部功夫片中飾演過各式俠客,均反響平平。較為著名的是2002年劇集《少林武王》中的武僧曇志(戚少正),雖人物依舊生動,武打依舊精彩,無奈內涵不足,模仿有余,模式始終還是主人公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擊敗反派成長為一名大英雄的故事,儼然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日益多樣的審美訴求。武俠功夫片到了泛濫成災又毫無創新的境地。
武俠功夫片是中國特有的影視類型,動作片卻是一種國際語言。有別于武俠功夫片的古裝扮相、內功招式、俠義精神和冷兵器,動作片更注重拳腳功夫、驚險場面、兄弟義氣及現代裝備。1982年,受《007》系列電影的影響,香港新藝城影業公司投拍了電影《最佳拍檔》。影片中演員穿著現代服裝進行打斗,開了中國時裝動作片的先河。1985年,成龍《警察故事》的上映,進一步推動了該類型影片的發展。至內地武俠功夫片日漸衰落時,香港時裝動作片已經異軍崛起。這使正面臨演藝事業瓶頸的吳京找到了方向,他決定赴香港拍戲。
2015年,吳京在接受鳳凰網采訪時曾透露,他在內地拍一場動作戲時曾遭遇只有一張凳子,砸壞了就沒有以及一場戲原本要拍15天,卻僅用3個小時就拍完的尷尬局面,側面揭露了內地功夫片的粗制濫造。但是,高高在上的香港功夫片,又怎會接受一個后起之秀的闖入呢?于是,吳京用了一年時間來拜訪香港的影視界人士,之后終于得到了一個影視形象——客串時裝動作片《殺破狼》(2005)中的阿積。
吳京飾演的阿積是個沒有臺詞的殺手。他發染殷黃,身著白衣,手持短刃,功夫了得,符合時裝動作片的人物造型;他心狠手辣,嗜血如魔,與以往儒雅的大俠形象迥然不同。這樣一個兇狠無情的人物被演慣了俠客的吳京演繹得真實可信,叫人驚喜不已;而他與甄子丹飾演的馬軍在巷子里的近身格斗,至今更被視為經典。憑借專業的態度、精湛的演技和利落的動作,初來乍到的吳京獲得了香港演藝界的一致認可。
《男兒本色》(2007)是吳京赴港后的巔峰之作,他在片中飾演的是反一號天養生。該片更加注重了天養生的心理刻畫,在依舊考量時裝動作的同時,增加了人物的前史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讓觀眾進一步看到了吳京在演藝上的多面性。2008年,在香港打出一片天地的吳京,與人聯合執導了電影《狼牙》,并主演了為恩人報仇的殺手阿布一角,開創性地設計、演繹出雨中一人對打百人的時裝動作場面,雖落于夸張卻震撼不小。從武俠功夫片至時裝動作片,從江湖俠客至黑道人士,在港拍片時期成為吳京演藝生涯的重要轉折期,吳京發現了自己身上的潛能,而首執導筒的他在后來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天分!
21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商業電影發展的重要時期,內地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促使電影市場進一步開化,民營資本和外資大批融入。2002年,在《英雄》徹底開啟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后,一些香港電影人抓住這個時機,也紛紛來到內地發展,內地電影難得賺足了話題。商業電影的創作思路是結合消費文化、娛樂性和觀賞性,再融入故事情節與思想內涵,用這種思路創作的作品有助于刺激消費,能夠增強電影市場的活力,也能積極推動國產電影走向世界。但過度重視明星、特效、大投資和大場面,尤其是無節制地泛濫投拍,卻嚴重影響了影片的藝術質量,使多數電影淪為圈錢之作。吳京也不可避免地掉進了這個旋渦。
《機器俠》(2009)是吳京從香港返回內地的首作。之所以要邀請吳京出演,是因為來內地拍片的香港導演劉鎮偉在看完《變形金剛》(2007)后,突發靈感,想拍一部機器人會功夫的電影,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吳京頭上。該片是2009年前,中國電影在總成本比例中特效占比最高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未來首代人工智能機器人K-1,為測試性能,在某地實習的過程中與警察隊員間的愛恨故事。其中,吳京飾演的K-88是一個會思考、想自由、身手了得的機器人。他一出場即被追殺,最終因為打斗受損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機器俠》沒有像《變形金剛》那樣獲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贏,反而進一步凸顯了其山寨特性與粗劣本質——特效設計與好萊塢作品相差甚遠不說,連故事情節都平庸無趣,敷衍了事,人物設定更是不盡如人意,像所謂的動作擔當和人性擔當K-88,竟然一失靈就變成了傻小子,將商業片急功近利的一面暴露無遺。此后的吳京也在角色選擇上頻失判斷,無論是號稱首部華語變異人電影《全城戒備》(2010)中的孫皓,還是號稱西部硬派警匪動作大片《西風烈》(2010)中的楊曉明,抑或是《新少林寺》(2011)中的凈能,或者是《開心魔法》(2011)中的畢野武等影視形象,都一如K-88一樣,一出場帥氣酷炫,異常高能,可越往后發展就越無腦中二,不是被弄死就是非要以死明志或者突然改變心性,設定漏洞百出,使觀眾感到嘩然,不真實。這是吳京演藝生涯中影視形象最失利的一個階段,也暗示著商業片如果僅靠明星、特效、大投資和大場面而不注重故事內涵和人物塑造的話將難以為繼。
與商業片不同的是,軍事片由于類型的特別與監管的嚴格,向來出淤泥而不染,不與之同流合污。我國的軍事片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曾肩負著特定的歷史使命。新世紀后,隨著部隊正規化與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業界在繼續投拍傳統軍事片外,也開始攝制起表現當代軍人綽約風姿與精神面貌的作品,大銀幕以《沖出亞馬遜》(2002)為始,小熒屏以《士兵突擊》(2008)為盛。
2011年,劇集《我是特種兵》大獲成功,掀起了一股“特種兵熱”。次年,受商業片影響,已經推掉諸多片約的吳京出演了《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中的狙擊手何晨光一角。該劇講述的是以何晨光為首的三個90后青年成長為特種兵戰士的故事,因情節生動、角色鮮明、制作精良,一舉奠定了吳京的軍人形象,使他走出了商業片的陰霾,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方向。2015年,他自編自導自演的《戰狼》上映。
在《戰狼》上映前,我國的當代軍事題材電影毫無建樹,未有發展,它的出現意義重大。該片以中外邊境沖突為線索,講述了由吳京飾演的特種兵戰士冷鋒成長為保家衛國的孤膽英雄的故事。與何晨光一脈相承的是,冷鋒保有軍人應有的果敢與堅毅。所不同的是,他更兼具美式英雄人物的特質,強調單兵作戰與個人能力。兩者的有機結合,使我國的當代軍事片有了清晰的定位。2017年,在《戰狼》的良好口碑下,吳京又拍攝了《戰狼2》,再度飾演冷鋒一角。
《戰狼2》將故事背景置身于國際大環境下,融軍事、愛情、追兇、撤僑等元素于一體,現代化武器裝備輪番上陣,槍戰動作場面精彩絕倫。因為有了第一部的鋪墊,這一部中的冷鋒明顯思考更睿智、行事更穩重,在依舊強調保家衛國的同時又多了些民族援助的情感,成熟而富于哲思性,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也使得全片視角宏大寬闊,主題博大精深。一經上映,就引起市場轟動,引發觀眾的觀影浪潮,一時之間風靡全國。最終,僅內地觀影人次就達1.59億次,累計票房56.8億元,一躍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榜冠軍,位列全球票房排行榜第55名,得到海內外媒體的爭相報道。《戰狼》系列的成功還掀起了我國當代軍事題材電影的創作熱浪,相繼有《湄公河行動》(2016)、《空天獵》(2017)和《紅海行動》(2018)等影片上映,一大批正氣凜然、忠貞報國的戰士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
從1995年首度出演《功夫小子闖情關》的功夫小子楊學文,到2017年自編自導自演《戰狼2》特種兵戰士冷鋒,吳京經歷了由“武林大俠”“黑道人士”“無腦高手”及“鐵血戰士”的影視形象轉變。這看起來是吳京本人對角色的挑選使然,本質上卻是影視市場在不同時期的變動結果。這些影視形象反映著相應時期的影視市場需求,相應時期的影視市場需求又決定著這些影視形象體現。當受眾疲勞于這些影視形象時就會促使影視市場發生變動,而影視市場的變動又勢必會帶動這些影視形象發生變化。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有別于前三者的絕對他定性,由《戰狼》興起的“鐵血戰士”形象,更多的是吳京自我引領的潮流,但說到底還是影視市場刺激的結果。如果沒有相應題材其他作品的推波助瀾,沒有當前我國國民自信心與愛國情懷的顯著提高,也難以使人認同并產生轟動。影視市場的變動還將持續下去,吳京的影視形象也將繼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