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琳
(上海建橋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上海 201306)
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及生態意識的不斷升溫,生態題材影片逐漸成為現代電影創作領域的熱門,而影視藝術在傳播環境保護意識與倡導環保理念中的作用逐漸凸顯。尤其近年來《海洋》《2012》《金剛》《阿凡達》《美人魚》《荒野獵人》等一系列生態題材電影在全球的熱映,更是引發了國內外社會對生態題材電影的廣泛討論。為探究生態題材電影的藝術魅力,本文對生態題材電影的美學與人文內涵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未來生態題材電影的發展提供有益啟示,同時提升我國電影人的環保意識。
生態題材影片作為對生態環境和生態事件影像化的呈現,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生命與自然的生態主題下,《阿凡達》《美人魚》《荒野獵人》等生態題材電影首先采用質樸的自然元素,為觀眾展示自然之美。例如,在2016年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的生態題材影片《荒野獵人》中,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首先在鏡頭中采用了大量充滿自然之美的生態景觀。影片導演為能夠凸顯自然環境的真實和唯美,在電影中自始至終沒有采用任何輔助光,而是完全借助自然光線,從而讓影片完全沉浸在一種神秘而又奇幻的色彩中,同時山巒、荒野、山林中隱約透出的光線更是將影片取自然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觀眾,讓觀眾沉浸在唯美的環境之中。影片為真實地呈現自然生態之美,采用了大量質樸的鏡頭語言和大量真實現存的景象,以自然鏡頭形式為觀眾提供了非常直觀的生態信息,尤其長鏡頭與空鏡頭的運用,既讓影片將更多的自然生態元素容納到影片中,同時也對電影生態美學作用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影片通過主人公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來感染觀眾的情緒和感受,讓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重構。影片中的主人公仿佛《老人與海》中的圣地亞哥,他的身上時刻散發著野性與原始之美。作為拓荒者,他對自然環境和部落情況了如指掌,正是通過該人物形象的塑造,導演將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對抗、和諧的生態意識展示給觀眾。影片中主人公雖然身負重傷,但在荒野中卻在自然環境中汲取著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人類從自然中汲取的,是人類與自然生息共存的重要體現,這也許是導演最想表達的美學思想。
其次,生態題材電影采用現代影視技術等元素構建出一個更具思想深度的社會生態環境,在人與自然的對抗和融合中探索價值的回歸及理想生態環境的構建。生態題材電影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并非單純地依靠影片中自然環境之美的呈現,而是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將自然、人、科技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為觀眾構建一個與現代社會不同的審美環境,引發觀眾對和諧生態環境的向往。如《阿凡達》等生態題材科幻電影經常采用影像技術呈現奇觀化效果,讓觀眾沉浸在審美情景中。生態題材電影要想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和觀眾形成對生態思想的對接,就必須以高水平的影像為前提。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之下,現代高科技影視創作技術為生態電影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優越性,讓生態影像和故事影像創作可以迅速強化。而借助影像制作設備的先進技術,生態電影則形成了大量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奇觀化鏡頭語言,在審美感受方面營造出視覺與心靈雙重的震撼力。由媒介特性角度理解,現代生態題材影片是生態觀念與科技結合的影像形態,是技巧性與視覺藝術的有機融合,其說服力和表現力更強。例如雅克·貝漢歷時兩年拍攝的生態題材影片《海洋》就借助了微距離拍攝與水下拍攝等技術,讓各種奇特的生物和自然景觀細節完全盡收于電影畫面的同時,也讓電影本身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既滿足了現代觀眾的獵奇心理,同時也讓觀眾參與到影片中,以更具現代氣息的電影技術和內容感染觀眾,引導觀眾在奇幻瑰麗的自然環境中開始尊重不同種族、不同生命,將影片的生態意識彰顯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從3D、微距攝影到水下攝影與航拍,由延時拍攝到變速拍攝和間歇攝影,各種先進的拍攝技術與創作理念讓生態影片創作更富有張力和美感,在《美人魚》《海洋》《地心歷險記》等電影作品中,這些技術的美學價值得以充分發揮與驗證。借助多元化制作技術展示生態奇觀和生命景觀之美,生態題材影片實現了奇觀式影像的現代化展示,同時也實現了觀眾對視覺美感與欣賞性的觀影追求。
最后,生態題材電影經常采用極具生命質感的音效,提升電影的審美功效。生態題材影片在運用各種鏡頭展示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經常采用各種音效來展現影片的審美效果。生態題材影片聽覺感受往往借助聯想、想象與通感引導觀眾形成內心的視像,內心畫面和動態影像畫面相互呼應融合,同時電影中音效的適當應用可以極大拓展影片畫面的空間感,讓電影時空得以延續統一,從而強化影片的意指和含蓄思想。影片音效的運用,讓電影在高強度視覺呈現的同時,提升生態影片生命質感和審美意味。可以說,聽覺語言作為表意元素,其既可配合影片畫面,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意義與象征性。例如,在生態題材電影《海洋之歌》中,“海豹仙子”的歌聲、精靈們的歌聲在影片中引導著畫面,時而委婉時而清脆的歌聲和各種音樂手法與電影絲絲相扣,既寧靜幽遠,又純凈簡潔,讓觀眾直觀地、自然地沉浸在海洋文化之中。尤其是影片中《與魚兒共舞》的音樂清新唯美,極具童話色彩,與整個電影的畫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僅向觀眾描述出海洋的美麗與神秘,更以包含關懷與尊重的情感和影像一起,將海洋孕育生命的神圣意味傳遞給觀眾。再如電影《海洋》中,當影片中鳥兒飛過空中時,導演采用交響樂的伴奏形式,襯托鳥兒們在空中飛翔的身姿,此時聽覺語言配合著電影畫面,既具有獨立意義,同時也成為影片審美的靈魂,成為電影的精髓。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生態題材電影的畫面內容可以通過聽覺語言代替表達,音樂也演變為畫面,引導畫面的同時,也超越了電影的畫面。其在強化影片視覺形象的基礎上,提升了觀眾對生態影片畫面的理解,而抽象的生態思想或生態美學意蘊也變得具體和立體,演變為特殊的美學形象,形成了對影片審美形象和審美內涵的深化。
生態題材電影作為新的電影類型,對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發出了預警,對于反思人類精神生態的困境,喚醒現代觀眾的環保意識及塑造其生態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態題材電影不但展示了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無情,同時也對人性和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生態題材電影通過自然災難,激發觀眾的反思。《后天》《2012》《末日崩塌》等災難影片將人類與生態系統之間的沖突極端化地表現給觀眾,讓觀眾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極強的視覺沖擊,從而通過畫面對視聽器官的直接作用而引起觀眾思維器官對生態及生態破壞的思考,在觀影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心理震撼。例如,在《后天》一片中,因為人類自身而造成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導致氣候災難突然降臨人間,海嘯、暴雪與嚴寒席卷了全世界。生態題材影片借助生態災難的真實性描述為觀眾帶來了深刻的心理印象,讓我們去思考這些災難背后的人為因素。
其次,生態題材電影讓觀眾開始思考人類文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尤其是城市化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城市化的發展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但是卻為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無法彌補的侵害。在當前眾多生態題材電影中,無論是藝術片還是科幻電影等商業影片,城市都代表了人類的貪婪,象征著人類膨脹的欲望。例如,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就借助夸張的鏡頭對城市化導致的環境問題進行了揭露。影片中開發商為保證填海造地房地產工程的順利開展,在大海中采用了破壞力超強的聲吶裝置來控制影響海洋生物的出沒。在聲吶裝置的影響下,美人魚家族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不僅身體出現病變,而且被迫離開了海洋之家,只能委身于一艘破舊的廢船中艱難度日。影片中美人魚家族是自然生態環境中生物的代表,他們的遭遇就是自然環境遭受城市化破壞的縮影,甚至真實的遭遇更為悲慘。影片批判了人類為了獲取物質利益,對自然生態肆意破壞,甚至對其他生物的生命置之不理等現象。同樣在《阿凡達》中,導演卡梅隆通過人類社會與潘多拉星球人之間的矛盾,揭示了人類社會城市化或工業化發展對環境資源的肆意掠奪及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批判了人類的貪婪,同時也對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
生態題材影片帶給觀眾的第三個思考就是科技倫理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至上”等思想不斷涌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種“唯科技論”的倫理思想在生態題材影片中受到了尖銳的批判,也引發了觀眾對科技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思考。例如,在影片《阿凡達》中導演卡梅隆就對科技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影片中驕傲的上校一直堅信通過高科技的武器就可以完全摧毀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生物,可以肆意開采潘多拉的礦產,他堅信科技可以征服任何東西。在這種“唯科技論”的倫理道德的影響下,上校瘋狂地指揮士兵對潘多拉星球進行侵略,對納威族人進行殘酷鎮壓,讓本來美麗神秘的世外桃源完全變成了充滿血腥與屠殺的人間地獄。電影《阿凡達》告訴觀眾,科學技術并不是無敵的,然而科學技術并非生態環境破壞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在科技的支持下,變得妄自尊大,而且嚴重地背離自然規律,肆意踐踏自然生態環境中其他生命的尊嚴和權利,從而導致了全球范圍的生態災難與生態危機,反過來也導致人類社會的災難與科技、文明與文化的倒退。
最后,生態題材影片帶給觀眾最重要的思考是人類自身未來的發展問題,也就是如何解決現有生態問題。生態題材電影一方面批判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探討未來生態災難的解決途徑,探析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摸索。在這個層面上,東西方的生態題材影片似乎形成了一種天然的默契,那就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環境。例如《阿凡達》中,主人公杰克與納威族人最后融為一體,將自然環境保護看作人類與其他物種共同的使命,導演卡梅隆借此向觀眾提出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觀。影片中杰克在心靈樹的引導下,在納威人奈蒂麗的幫助下,完全融入自然之中,開始崇敬、保護自然環境,不僅最終和納威人一起打敗了外敵, 而且也轉變為一個充滿正義與愛心的新生命。而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風之谷》也對人類和生態環境的未來進行了探討,認為只有通過人類自身生態意識的轉變才能實現任何自然界的和諧共存,只有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人類才能擁有未來。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全世界電影創作者逐漸加入生態題材影片的創作中,通過各種方式將生態美學思想、人文內涵與各類敘事主題融合在一起,用光影的方式展示著電影人對生態環境和人類未來發展的擔憂和思考。同時,好萊塢生態題材影片的成功也為我國電影創作者提供了啟示,在未來創作中應該關注生態題材電影的發展趨勢,注重影片生態美學和人文內涵的藝術表現,提升我國電影的欣賞性、啟發性與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