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山西大學 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蜘蛛俠》系列可以說是最能代表21世紀數字商業電影的作品,幾部作品充分反映了21世紀數字技術與電影藝術的融合過程。2002年,第一部《蜘蛛俠》問世,影片借助于新世紀數字技術的急速發展,將漫威漫畫中的著名超級英雄蜘蛛俠搬上大銀幕,蜘蛛俠在摩天大樓之間往來穿梭、行俠仗義,成為“9·11事件”后最能打動美國人內心的英雄形象。數字技術制造了漫畫中的、想象中的天馬行空的場景轉化為生動影像的可能,數字技術也進一步改變了21世紀電影藝術的美學方向。
數字技術對于電影藝術的影響不僅僅在于放映形式的簡單化、創作方式的多樣化,在利用數字技術制造視聽盛宴的同時,電影藝術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美學方向也在發生著改變。數字技術令創作不再受到局限,因而《哈利·波特》和《指環王》的小說文本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轉化為真切的立體影像觸動觀眾,數字技術為電影人制造龐大的視聽盛宴提供了條件。于是,視覺奇觀是大片時代的主要特征,數字技術讓電影的視覺呈現方式得到了多元化的擴充,再加上大銀幕的最終呈現,催生了21世紀電影市場的騰飛。
21世紀之初,《哈利·波特》《指環王》等魔幻系列電影是當之無愧的院線霸主,這兩部系列電影上映的幾年也推升了魔幻電影在新世紀之初達到了新的創作巔峰,徹底進入了黃金時代。毫無疑問,魔幻電影進入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數字技術的發展,曾經只能依靠想象且無法用布景實現的想法,如今都可以用數字技術實現,數字技術已經成為輔助完整電影創作的利器。
2002年,索尼將漫威漫畫《蜘蛛俠》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開啟了新世紀超級英雄電影的新篇章,數字技術實現了從前無法做到的銀幕效果,成功地將蜘蛛俠這一漫畫中的超級英雄立體化、影像化,曾經僅存在于漫威漫畫中的蜘蛛俠無比真實地出現在大銀幕,所有漫畫中的情節都依靠數字技術得到了逼真的再現,無疑令“9·11”災難過后心有余悸的美國人心動不已。數字技術令蜘蛛俠的銀幕表現力遠遠超過超人、蝙蝠俠等超級英雄,尤其是在3D、IMAX的大銀幕強烈震撼下,其超級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其形象也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真實可感。《蜘蛛俠》首部的成功催生了此后漫威超級英雄漫畫改編成電影的浪潮,在數字技術的發展和作用之下,超級英雄電影越發精益求精地持續改編著。
然而,縱覽至今為止的《蜘蛛俠》系列電影,創作者在利用數字技術不斷升華著觀眾的視覺體驗及伴隨的心理體驗,當托比·馬奎爾扮演的蜘蛛俠身穿緊身衣,依靠細細的蜘蛛絲擺蕩在紐約的摩天大樓之間時,鏡頭視角會令觀眾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其中的危險和刺激。直到最新的《蜘蛛俠:英雄歸來》(Spider
-Man
:Homecoming
)的特效制作水平更加出神入化,不著痕跡,開始愈發強調銀幕效果的真實感,避免過多的夸張式特效的出現。因此,當所有的電影都無一例外地在強調大銀幕和高水準特效,觀眾的審美趣味也會逐漸發生改變,對于大片的視覺特效產生審美疲勞。如果說世界電影在21世紀進入了商業大片時代,那么數字技術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推進世界電影進入后大片時代,當技術已經不再是難題,唯有尋求美學創作的新方向與突破口。
在如今大片橫行的視覺奇觀時代,超級英雄系列電影是好萊塢最成功的商業電影,風靡至今的原因很多,除了彼此呼應的連貫性敘事模式之外,其根據文化環境和觀眾審美需求不斷變化的美學形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從2016年開始,漫威電影宇宙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蜘蛛俠:英雄歸來》甚至可以說是這一階段當中的重要作品,具有銜接和轉折的功能。漫威將《蜘蛛俠》的電影改編版權曾以低價出售給索尼影業,然而索尼憑借《蜘蛛俠》電影改編的大獲成功,也導致漫威主動投入其漫畫作品的電影改編當中。
在第一部《蜘蛛俠》當中是有著絕對的正邪兩派的,蜘蛛俠是紐約市民的城市超級英雄,邪惡科學家“綠魔”是威脅城市安全的反派角色,絕對的正邪較量是超級英雄漫畫中的核心敘事力量。在2001年的“9·11事件”背景下,如《蜘蛛俠》這樣大快人心的超級英雄電影就更顯得難能可貴,滿足了觀眾的心理需求與審美需求。此后的2004年和2007年的兩部《蜘蛛俠》續集依然是這個路線,加入了更多的情感線,展現了蜘蛛俠內心掙扎的一面,從多個角度豐滿了這一超級英雄形象。到了《超凡蜘蛛俠》才開始轉變敘事內容,重新開始了一場英雄的塑造儀式。
之所以漫威影業打造的漫威宇宙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正是因為在如今這個大片泛濫、娛樂為先的視覺時代,觀眾不僅僅需要從大銀幕上獲得具有沖擊力和震撼力的視聽觀感體驗,《復仇者聯盟》等超級英雄電影不僅有正義抵抗邪惡的傳統故事,其中還有針砭時弊的美式幽默等喜劇元素,觀眾從漫威宇宙一系列作品當中能夠獲得十分完整的審美需求。
于是,喬·沃茨執導的最新《蜘蛛俠:英雄歸來》已經與山姆·雷米執導的第一部《蜘蛛俠》表現出明顯的不同之處,這部最新電影沒有過去《蜘蛛俠》電影中充滿儀式感的摩天大樓之間的“叢林飛躍”,也少了絕對反派的邪惡力量,這部影片更像是回歸本真的一次創作,重新讓蜘蛛俠這一超級英雄形象在銀幕上成長一次。《蜘蛛俠:英雄歸來》更像是一部青少年電影,其受眾群更傾向于青少年,小蜘蛛俠第一次穿上戰衣的喜悅,第一次見到美國隊長的激動,第一次打敗壞人的成就感,都是一次回歸初心的經歷。觀眾面對蜘蛛俠逐漸從幼稚到成熟,從輕浮到穩重,親眼見證了超級英雄蜘蛛俠的個人成長,這是從未在超級英雄電影中見過的部分。因此,影片故事背景發生在學校,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成為影片的主旋律,故事地點離開了紐約時代廣場,也就缺少了過去《蜘蛛俠》電影中的摩天大樓的“叢林飛躍”,有笑有淚的喜劇風格才是《蜘蛛俠:英雄歸來》的內核。
復歸生活化的敘事內容對于影片的數字特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生活化”是影片的主基調,那么蜘蛛俠的行俠仗義應當去掉既定的形式感,湯姆·赫蘭德飾演的少年蜘蛛俠需要用一種更為生活化的狀態演繹蜘蛛俠:他需要在放學后才能用蜘蛛俠的身份生活,在街口的便利店買了五美元的三明治,在隱蔽的小巷里慌亂地脫下衣服換上蜘蛛俠戰衣,隨即飛身躍上屋頂尋找城市中發生的各種緊急事件,抓小偷、為老奶奶指路成為他的超級英雄日常生活。影片中的蜘蛛俠就像人們身邊的好鄰居一樣,隨時隨地出現在有需要的人的身邊,甚至街邊的青少年讓他翻跟頭他都會積極配合,他的使命感在一點一點地積累形成。很顯然,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定是蜘蛛俠已經是既定存在的角色,是維護社會安定和平的正義使者,但影片極力表現的是蜘蛛俠也是一名普通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困惑和掙扎,也會在自信心膨脹的時候迷失自我,如何能夠戰勝自己的自負意識、用一顆更為包容的心去成為一名超級英雄才是影片所表現的。
在經歷過大片時代初期的審美洗禮之后,觀眾對于大銀幕的視覺特效已經習以為常,激烈的打斗場面的戲劇效果已經大不如前,觀眾對于這種場景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在《蜘蛛俠》系列開始時,及至漫威的《復仇者聯盟》系列從第一部開始,此后的創作就始終在避免完全重復前作的內容與形式——不能單純地將超級英雄的類型化人物形象完全延伸到新的作品當中,在凸顯大場面的視覺特效也需要不斷做出創新。于是,蜘蛛俠從第一部的單純獲得超能力的普通人,逐漸在日后的故事當中展現出形象的復雜性,其中包含性格復雜與思想轉變。換句話說,新世紀的超級英雄電影在從淺表的英雄人物模式化塑造上,開始發掘英雄形象的另一面,深入其內心世界,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求得更廣泛的情感共鳴。在漫威漫畫改編的其他電影中,美國隊長、綠巨人、鋼鐵俠等英雄形象都是如此的發展路徑。
數字技術令超級英雄從漫畫中走出來,將漫畫中平面的想象世界還原成為立體的形象。人們在看到數字技術的視覺創造性的同時,又發現了靈活運用數字技術攝影、后期處理畫面等,會在畫面景深、色彩、構圖等多種元素的作用下獲得不同的體驗。在數字技術處理的畫面里,哪怕細微的光線強弱的變化也會對觀眾的解讀產生影響。因此,對于影片《蜘蛛俠:英雄歸來》的畫面特效的數字技術處理,都可以看出與之前作品的明顯變化。
在電影《蜘蛛俠:英雄歸來》當中,彼得·帕克在紐約皇后區生活,兼顧著蜘蛛俠的身份為鄰居排憂解難,影片需要以一種近乎平和的真實視角展現彼得·帕克的學習生活與英雄生活。由于紐約皇后區并不是曼哈頓那樣高樓林立的“都市森林”,彼得·帕克無法施展蜘蛛俠最擅長的“叢林飛躍”,在視覺上就失去了對蜘蛛俠的熟悉感。影片大部分時間為了凸顯彼得·帕克的幼稚和不成熟,盡可能地用遠景拍攝,放棄了從前慣用的英雄視角,讓角色形象從視覺到心理上都變小,進而讓觀眾在影片結尾能最終體會到彼得·帕克的成長,同時練習成為蜘蛛俠的彼得·帕克也在這樣的遠景當中摸爬滾打,動作十分滑稽。
在影片的劇情高潮部分,蜘蛛俠和禿鷹在運輸機上進行終極對決,影片從多個機位角度全方位拍攝二人戰斗的過程。這段情節主要通過飛機外面的空中戰斗完成影片的視覺奇觀,上演正義與邪惡的最終對決,讓影片溫情的生活化敘事節奏收緊,在飛機被不斷破壞的過程中產生緊張感,尤其是失去了專屬戰衣的彼得·帕克在飛機上依靠細細的蛛絲固定,隨時都有掉下去的危險。數字技術讓全片的這處情節成為亮點,高空飛行的運輸機開啟的隱形裝置能像變色龍一樣改變機身圖案,蜘蛛俠和禿鷹在機身上的戰斗不斷讓機身變化著圖案細節,色彩絢爛的機身成為戰斗場景的靚麗背景,這些脫離了數字技術特效制作都是無法實現的,也正因為這樣的細節處理,才讓這場夜晚發生的高空對決情節的視覺效果得到了最優化,彌補了機身上沒有照明裝置,畫面過于暗淡的缺陷。
縱覽電影藝術的發展史,不僅反映了文化與美學的變化過程,同時也折射了科學技術在漫長時間中的發展足跡。從最初的視覺偏差的制造,到逐漸創造出電影語言,進一步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放飛想象,任意創造出震撼的視覺影像。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電影藝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淺表層面表現為膠片電影時代到數字電影時代的更迭,在深層次則體現在美學方向的推進與變化。
電影《蜘蛛俠:英雄歸來》是一部傾向于青少年科幻電影的作品,代表了如今好萊塢數字技術特效的最高水準,影片并沒有為了簡單粗暴的視覺沖擊而濫用數字特效。無論是為了表現彼得·帕克作為少年蜘蛛俠的弱小、稚嫩,抑或是表現彼得·帕克為了拯救他人而“不自量力”地使用自己的超能力,數字特效在塑造視覺效果的同時也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此一來,數字技術令《蜘蛛俠》代表的超級英雄科幻電影從簡單的視覺電影,逐漸轉變為呈現奇觀特效之美與人性之美的作品,引導觀眾對于奇觀美學的感受之余,也從生活化敘事的細微處引導觀眾對英雄人物內在精神層面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