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劉悅 李唯睿
近年來,貴州工業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創新創業實力,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航空武器的高速發展需要改革和創新,而工業系統的創新應來源于實踐。”近日,航空工業貴飛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符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必須把創新作為發展戰略的立足點,以深化改革為抓手,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創業首先就是創新,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獲得核心競爭力。近年來,貴州工業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創新創業實力,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7月27日,航空工業貴飛公司(以下簡稱“貴飛公司”)多架山鷹飛機陸續滑向安順黃果樹機場跑道,先后編隊起飛。
除了當天多架山鷹飛機轉場交付外,多個用戶也在貴飛公司開展山鷹飛機等多個機型的飛機對接工作。
在貴飛公司的試飛站,多架山鷹飛機在試飛車間里靜候交付前的最后一道程序——試飛的維護,多名檢護人員正在仔細的檢查檢測飛機的各項指標,以使飛機能夠“完美”交付至客戶手中。
“航空武器裝備的制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傳統模式下,從飛機的設計、零部件制造、總裝、試飛、到交付都由我們一手完成。生產投入大、生產周期長,制約了我們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符德說。
為什么不讓更多航空制造領域的企業參與到飛機的生產配套中來呢?去年7月,來自全國的19家航空、航天制造領域的企業在安順簽約,貴飛工業聯合體“孕育而生”。
長沙市天映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是首批貴飛工業聯合體的簽約企業,在飛行器強度設計、結構設計、起落架設計方面有突出優勢。
“我們重點是在安順航空產業基地建廠和異地設計制造兩大主要模式。投資建廠主要依托貴飛的型號和項目平臺,實現優勢互補。”天映公司董事長仇映暉表示,依托各自優勢一定能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成立貴飛聯合體后的貴飛公司,用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原材料、零部件供應、機械加工、數控加工、熱表處理、復合材料、成品配套等方面與社會資源展開了深度的合作。符德說:“合作后,貴飛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了飛機的制造周期,節約了生產成本。”
如今,貴飛工業聯合體已經吸納了30家航空、航天制造領域企業正式加入,各合作單位開始為貴飛飛機生產配套,促進了貴飛飛機研制生產能力提升和效率的提高,開創了貴飛軍民融合發展新的有效渠道。
利用夏秋茶青開發紅茶,引進高檔茶食品生產設備和技術生產茶食品……位于都勻市綠茵湖產業園區的貴州省靈峰科技產業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靈峰科技”)通過創新產品,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國內先進的產業加工設備等手段,走出了一條產品多樣化、產品差異化的發展路子。

貴飛工業聯合體已經吸納了3 0家航空、航天制造領域企業加入。圖為貴飛工業聯合體發展論壇現場。(貴飛公司供圖)
一進到制茶車間,茶香撲面而來。“我們今年生產出的夏秋茶品質非常好,色澤烏潤。”車間負責人黎師傅有著20多年制茶經驗,他指著車間里的設備說。“這條1小時生產800千克茶葉的精制茶生產線是今年引進的新設備,實現了萎凋、揉捻、發酵、烘焙環節的無人化生產,年綜合產能達450噸,且工藝獨特,品質極佳。”
“春季獨芽采摘時節已過,茶田里就空下來,只有部分區域在進行機器一芽二葉、三葉的采摘。”靈峰科技總經理林志偉介紹,針對目前貴州夏秋兩季茶葉采收和利用率普遍較低,多數夏秋茶和三葉以下的可用茶全都掛在樹上或剪枝后爛在地里,針對茶葉資源白白浪費的現象,茶廠開發利用起夏秋茶資源。
這些機采夏秋茶青葉,一部分就流入了產業園的茶業加工廠。“目前出口每斤2到7美元的低價紅茶產品是我們的主打產品。”林志偉介紹,從去年起,公司開始大力開發夏秋茶紅茶產品,并通過亞馬遜北美站、外貿快車等5個跨境電商平臺出口越南、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1個國家。
創新現代化機械采茶方式,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還提高了采摘效率。“一畝茶田的青葉出產量大大增高,從原先每年500斤左右增加到了將近1500斤。”此外,公司還購買了兩條超微茶粉生產線,加工后的茶粉如面粉一般細膩,可用于食品加工、日化用品等茶葉延伸產品中,大大增加了茶葉的附加值。“目前我們研發的新產品包括綠茶曲奇餅、酥餅,將于明年3月上市。”
“下一步,公司將建立一個茶葉產業研究院,爭取盡快完成公司基地內茶葉產業的標準化建設,采取創建產業科技化規模平臺,將茶產業的科技含量、原料產品質量檢測、產品創新開發等環節有機結合。孵化區專門生產牙膏、香皂等茶葉延伸產品。”林志偉說道。
“長1毫米,寬0.5毫米。”在貴陽順絡迅達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順絡迅達”),總經理助理鄧世春向記者展示了這枚國內最小的高頻繞線片式電感器,這枚在電腦放大下才能看清的片式電感器雖然尺寸很小,但它的產品精度卻非常高。
作為華為、中興、TCL等企業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商和國防電子元器件、射頻、電源模組技術解決方案領域主流供應商,順絡迅達在片式電感器的研發生產上已走在行業的前列,而這與企業正在實施“片式電感器生產車間智能化改造”項目密不可分。
順絡迅達的智能化改造,利用大數據管控系統,將所有設備聯網,利用大數據跟蹤設備的使用過程,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以前一條生產線,一個工人操作12臺設備,現在通過智能化改造后,一個人能操作20臺設備。”鄧世春說,“除了提高了生產效率,我們在檢測環節加裝了大數據檢測。”以前單靠檢測員人工檢測容易出現紕漏,現如今加裝了智能轉換設備,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就可監測,實現產品可追溯,讓制造更加智慧。
目前順絡迅達一期設備已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并于今年5月通過項目驗收,企業二期數字化車間已經啟用,數百臺設備已開始運轉。
依托聯網改造,順絡迅達實現了大數據加智能制造,使產品合格率提升25%,人員效率提升20%。
“現在的訂單已經供不應求,下一步我們要開展黑燈車間和無人化車間的建設,計劃投資三四億元進行設備升級改造,爭取到2020年完成整個無人化車間的建設。”順絡迅達總經理戴正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