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楊剛
截至目前,全省共登記器官捐獻志愿者2000余人,累計實現捐獻164例,多項器官移植填補了貴州省醫學手術空白。
7月28日,國內多位器官移植領域的知名專家應邀來黔,共赴由貴州省醫學會主辦、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承辦的“2018粵黔(貴陽)器官移植高峰論壇”,與來自全國的上百名器官捐獻參與者從器官移植手術到器官捐獻話題,就當前器官移植領域的發展現狀、問題等進行研討,助力貴州器官捐獻事業發展。
“一邊是捐贈數量的快速增長,一邊是移植手術的高成功率,2017年,貴州省器官捐獻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和推廣。”解放軍第309醫院全軍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委員石炳毅教授在論壇上說。
當前,貴州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已步入快車道,全省共登記器官捐獻志愿者2000余人,累計實現捐獻164例;今年1至8月捐獻104例,捐獻大器官300多個,多項器官移植填補了貴州省醫學手術空白。
2017年2月16日,貴陽市首例心臟死亡患者器官捐獻手術在省人民醫院順利完成。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中等待腎源的兩名患者,因這一捐獻而重獲新生。
2月8日,一名8歲患者因外傷肝破裂術后昏迷,進入省人民醫院ICU治療。16日,省人民醫院組織肝膽外科、神經內科等多科室專家會診,嚴格參照國際慣例和我國原衛生部公布的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經頭腦CT、腦干測試、腦電圖檢測、自主呼吸停止測試等診斷后,判定患者為腦死亡,已無生還可能。
病人直系家屬得知親人的生命無法挽回后,表示愿意捐獻器官以挽救需要施行器官移植的病人。醫務人員莊重地與捐獻者遺體進行告別后,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的器官移植團隊順利完成器官獲取手術。
“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沒有器官移植,就沒有生命的第二次延續。”貴州省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張毅教授告訴記者。
所有器官捐獻者必須滿足3個條件:自愿、無償和死亡。貴州省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鄧慧說,“凡愿意捐獻器官和遺體的個人,可在生前通過書面申請器官捐獻登記。沒有登記、但生前未表示不愿意的,在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和父母也可以書面形式捐獻器官和遺體。”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貴州進行器官捐獻登記,目前有三種途徑:一是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二是直接到紅十字會填寫登記表或通過紅會官方微信平臺進行登記;三是在貴州省器官捐獻登記站完成登記工作,只需攜帶身份證即可。目前,我省首個器官捐獻登記站設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貴州器官捐獻移植工作于2013年6月正式啟動以來,已有省醫、貴醫附院和遵醫附院三家醫院具備接受人體器官捐獻資質。
今年4月18日,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器官移植團隊成功完成同一供體的一例心臟移植、兩例肺移植、兩例腎移植共5臺大器官移植手術,使5位患者重獲新生。
“截至目前,遵醫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已完成9例心臟移植、4例肺移植、17例肝移植、83例腎移植、12例角膜移植,其中心臟移植和肺移植均為全省首例。”遵醫附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梁國標告訴記者,針對器官受體病人,為防止發生術后感染和其他并發癥,在移植后的2個月內,醫護人員每周會對其進行2次血濃度檢查,直到器官穩定。已完成的125例器官移植,術后效果良好,受體均恢復正常。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王達利告訴記者,“在腦死亡判定方面,遵醫附院是省內最早通過國家級培訓與認證的機構,同時獲準成立貴州省腦死亡判定質量控制中心,在省內率先開展腦損傷評價培訓班。”
貴醫附院于2017年1月成立了獨立的器官移植科,并于6月開設了全省首個器官移植門診。
“器官移植科能為患者提供心臟、肺、腎臟、肝臟、胰腺、小腸等大器官移植。”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移植科副主任醫師牛玉林介紹,去年成立至今,移植科共完成了121例腎移植手術,成功率達到100%,且無一例有嚴重并發癥。
器官是關乎生死的稀缺資源,如何保障捐獻器官科學、規范、公開、公正進行分配移植?
“死亡判定工作是器官捐獻與獲取工作的關鍵點,首先,OPO(器官獲取組織)、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和人體器官移植醫師不得參與捐獻者死亡判定。”貴州省衛計委醫管處處長林貴華告訴記者,在分配上,各移植醫院在臨床分配移植前,必須先將器官納入國家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按照申請移植登記的時間先后、地域優先和病情進行分配,器官分配系統會按照分配原則和政策自動生成匹配名單,并向移植醫院發送人體器官分配通知。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了重要部署,在其報告中也指出:“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層級政府特別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法律制度,強化中央政府宏觀管理、制度設定職責和必要的執法權,強化省級政府統籌推進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職責,強化市縣政府執行職責。”
“按照法律,任何機構、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器官分配系統外擅自分配捐獻器官。”林貴華說。
在異地匹配的器官運送和交接方面,記者采訪得知,一般是由OPO運送到機場,有時也運送到受體所在的移植醫院,并與移植醫院簽署《器官接收確認書》,確認交接捐獻器官的來源、類型、數量及接受者身份。在整個過程中,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必須在現場見證。同時,當捐獻器官交接后,由于特殊原因未使用的捐獻器官,移植醫院要立即通知OPO,由OPO使用器官分配系統進行再分配。
“我覺得捐獻器官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因為人去世了,器官如果還能帶給別人生的希望,讓需要的人生命得以延續,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6月11日,在我國第二個人體器官捐獻日貴州公益宣傳活動現場,貴陽市民楊女士主動登記后說。
目前,我國每年仍然約有30萬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著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6萬余例,捐獻器官數量同需要器官移植治療的患者數量相比,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
人道、博愛、奉獻是紅十字的精神。貴州自2013年獲批開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相繼成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人體器官與細胞組織捐獻管理中心,出臺《貴州省人體器官捐獻條例》,建立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廣場,在全社會營造出了良好的器官捐獻氛圍。
“除了以機構、制度、法律等作為器官捐獻移植工作的保障,貴州還依托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強化器官捐獻體系建設,為捐獻者家庭提供人道主義救助,免除其后顧之憂。”省紅十字會組織宣傳部部長匡傳益說,貴州人體器官捐獻移植事業才剛起步,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協作,為延續生命的精彩而“接力”。

除了以機構、制度、法律等作為器官捐獻移植工作的保障,貴州還依托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強化器官捐獻體系建設,為捐獻者家庭提供人道主義救助。圖為貴州省紅十字會在六盤水開展器官捐獻公益宣傳活動。(貴州省紅十字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