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胡庭標 汪梟梟
貞豐縣易地扶貧搬遷按照“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工作目標,解決搬遷戶后顧之憂,使之成為樂居新家園的新市民。
走進貞豐縣者相鎮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黃永清一家正在吃中午飯。剛搬進新家4個多月的他在家里開了一個小賣鋪和小型礦泉水供水站,告別了曾經在小屯鎮尾灑村的拮據生活。
“這里的房子很漂亮,小賣部的生意也很好。”黃永清說,老家的條件實在太差,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技術,如果不是易地扶貧搬遷的話,他可能一輩子都過不上這樣的生活。
在貞豐縣,很多偏遠山區由于交通、地理等條件限制,往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像者相鎮這樣離開“故土”的貧困戶還很多,要想讓這些地方貧困戶脫貧,最好的辦法就是易地扶貧搬遷。
2016年,者相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行跨區域、城鎮化搬遷,共1395戶7194人,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共737戶3642人。搬遷群眾共同享有同等的城市配套、同等的公共服務、同等的市民待遇,真正解決了“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問題,讓搬遷戶樂居新家園,成為新市民。
除了者相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外,在貞豐縣還有很多安置點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一棟棟貧困戶的“新家”正拔地而起。
走進北盤江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近400多名工人正在熱火朝天地干活。為了讓搬遷戶早日住進新家,自3月份項目啟動建設以來,北盤江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施工方加大人力、物力、機械的投入,目前已經完成了40%的工程進度。
“我們這里每天都有30多臺機械,400多個工人不分晝夜地施工,為的就是能夠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建設?!卑仓命c承建方負責人左朗說,“安置點總投資約2.4億元,總承建20棟48個單元,總建房有788套?!?/p>
788套房子的背后就是788個家庭,施工安全和質量安全一點不能含糊。
據貴州建工集團監理郭柳江介紹,在確保項目快速推進的同時,項目監理單位對項目工程的質量進行嚴格把控,確保項目保質保量投入使用。
北盤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完成后,將有效解決搬遷群眾飲水、出行、用電等基本生活問題,搬遷群眾也將享有便利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
“整個北盤江易地扶貧安置點覆蓋我們北盤江鎮的4個村6個自然組,搬出的是石漠化比較嚴重和缺水、不通路等不適于人居住的區域。”北盤江鎮黨委書記張明忠告訴記者,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老百姓的“三保障”問題、不通路的問題,同時也帶動了城鎮化建設,讓貧困老百姓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
離開了土地,貧困戶對于生計的問題難免會擔心。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和生活問題,讓新市民的生產、生活無憂,者相鎮采取全員培訓,做到“一戶一就業”來確保穩和富。茶林社區平臺公司搭建了就業平臺,對搬遷群眾進行就業和全員技能培訓。
茶林社區支部書記劉玉才說:“通過網絡、展板、宣傳廣告以及樓院長家喻戶曉宣傳,我們為搬遷群眾提供了家政服務、勞務輸出崗位,讓5000余人就業,其中精準貧困戶約占40%,通過勞務輸出、就業培訓,讓群眾在周邊的企業、土布小鎮務工,收入相比之前有了明顯提高。同時,我們在每家每戶門前張貼了便民服務卡,使每戶搬遷群眾得到服務保障,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感受到我們的服務,從而讓他們生產無憂、生活不愁。”
為抓好全縣搬遷安置點群眾的公共服務,貞豐縣人社局立足就業和社保職責,投入資金12萬元,在縣城珉城、金景灣、龍場寬舍、者相茶林安置點分別成立新市民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在貞豐縣城珉城社區,縣人社局結合群眾培訓意愿,在不同安置點分別開展電工、建筑技能、中式烹調師、創業培訓(GYB)等工種培訓。
通過“送技上門”“培訓到點”的方式,促進新市民“勞動型”轉為“技能型”,使新市民掌握一技之長,實現轉移就業,變“輸血”為“造血”。截至目前,貞豐縣共有1758名新市民參加技能培訓。
此外,貞豐縣人社局還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等方式大力挖掘就業崗位,幫助搬遷戶就地就近就業。2018年貞豐縣各個安置點累計舉辦新市民專項招聘會共5場,有近8000名搬遷戶實現本地就業。
在挖掘現有崗位的同時,當地政府也適度合理開發“樓長、院長、保潔、保安、社區養老服務、協管員”等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解決一批搬遷群眾就業。同時利用寧波市海曙區對貞豐對口幫扶契機,鼓勵部分搬遷戶到海曙區等東部發達地區務工就業,促進搬遷群眾實現轉移就業。目前貞豐縣在外務工新市民8802人,其中在浙江地區務工的新市民5485人。
從北盤江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趕往北盤江鎮者顙村的食用菌基地的路上,記者遇上騎三輪摩托運送新鮮姬松茸的左秀麗,聊起姬松茸,她十分高興地說:“我家現在種植的食用菌,一天可以采菌幾百斤,現在一年收入3萬多元?!?/p>
左秀麗告訴記者,這段時間天氣好,姬松茸長得很快,每天都要采三次,采好再全部送到村里合作社的加工廠里,不用擔心銷售問題,一年的收入都有了保障。
沒有產業就無法提供就業,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也是讓那些離開土地的搬遷戶能夠安心的一劑良藥。
近年來,北盤江鎮大力優化產業結構,以產業為抓手,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者顙村村民委員會主任、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左天江介紹說,村里總共有195個大棚,每天產量1萬斤左右,年產量100萬斤,產值在500萬元左右,每天300多人干活,帶動了本村及周邊的300多戶貧困戶增收。
“食用菌基地的建設可以讓貧困戶從務工、入股分紅等途徑獲得穩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戶掌握食用菌種植技術,增強他們內生動力,從‘要我種’到‘我要種’的思想轉變。”北盤江鎮扶貧項目負責人安德印介紹,目前北盤江鎮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以“訂單保底銷售+種植基地+農戶”“農業產業化+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實現了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市場化和規?;?。
除了增加農民收益,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還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北盤江鎮副鎮長張開艷說:“食用菌基地需要回收秸稈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基料,有效緩解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問題,下一步我們將以這里為試點,在其他村發展食用菌產業,將食用菌產業在北盤江鎮做大做強。”

貞豐縣北盤江鎮“建基地,扶大戶,帶農戶”,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合作社年均產值已從建社初期的1 0 0萬元增加到5 0 0萬元左右。圖為北盤江鎮者顙村食用菌基地。(王靜琪/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