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胡玉山
“每次到田間地頭指導村民種植,看到他們能夠掌握一門新的技術,我覺得很高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安順市關嶺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高級農藝師楊艷說。
2003年,大學畢業后的楊艷到關嶺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參加工作,一干就是15年。
15年來,楊艷始終把群眾裝在心中,風里來、雨里去,常年奮戰在關嶺脫貧攻堅一線。這位主持關嶺全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農技干部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指導農戶發展生產,在當地各鄉鎮的田間地頭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作為一名高級農藝師,楊艷深知唯有加強學習、及時充電、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為此,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終不落下學習新的農業知識技術,并將之推廣給農戶。
“楊姐經常到我們村里指導梨樹的栽種和后期管理維護,她工作很認真盡責,我們都很感激她。”關嶺自治縣永寧鎮大壩村主任伍付松說。永寧鎮大壩村栽種了255畝梨樹,從樹苗種下之初,楊艷就時刻關注梨樹的成長。每天奔波于鄉村,在田間地頭查找農作物病因,指導農戶生產成為了她的生活常態,大家都親切地叫她“楊姐”。
“關嶺牛”是關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2017年以來,隨著“關嶺牛”養殖數量的增加,楊艷思考后發現“如何解決‘關嶺牛’飼草問題是關鍵”。于是她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聯系,當年便從四川農業大學引進大黑山薏苡、三倍體飼用薏苡、紫色象草、堅尼草4個品種在關嶺開展種植試驗。通過省農委有關專家現場測產,當年大黑山薏苡種植一次刈割產量每畝8.32噸,全年產量預計每畝可達10噸,有效地解決了“關嶺牛”飼草問題,對“關嶺牛”的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楊艷(右一)在地里指導村民種植經濟作物。(受訪者供圖)
“當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關鍵在于抓好農業產業扶貧和項目的實施。”因此,在實施糧食增產工程、糧油高產創建、糧油作物綠色增效示范推廣等項目中,楊艷始終堅持進村、入戶,到田間去指導農業技術。
2015年由她主持實施的關嶺自治縣糧油(玉米)高產創建項目經省市專家的現場驗收,最高畝產達791.16公斤,平均畝產達703.85公斤,這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以來,楊艷走村串戶,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宣傳。深入鄉鎮(村)、合作社、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堅持以產定培,結合農時季節及培訓農民的需要,圍繞農民最急需的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共培訓農戶1000余人次。并指導全縣完成玉米調減面積7.8萬畝,在2個鄉鎮完成大豆種植面積1000余畝。
“產業扶貧是幫助貧困群眾甩掉‘窮帽子’、拔去‘窮根子’的根本路徑,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所在。作為一名農技干部,不能在全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道路上‘掉鏈子’,不能給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增收致富‘拖后腿’,必須主動上前、親自上陣,‘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傾盡所學讓老百姓種下的農作物豐產豐收,讓他們越干越有信心。”楊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