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 / 安通

“飛地扶貧”模式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平塘縣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圖為平舟鎮甘寨村貧困戶正在百香果基地為果苗“打牙”。(肖偉 / 攝)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平塘縣平舟鎮京舟片區的千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只見連片的塑料大棚整齊排列,河岸邊,由毛竹和水泥柱搭成的百香果架讓京舟大壩呈現出特殊的幾何線形。
“去年冬天,我們在京舟片區新增規劃種植了百香果1260畝,加上甘寨、興民兩個村,現已完成了1680畝的種植面積。”貴州省中科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宗科告訴記者,百香果的種植規模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得益于去年平舟鎮創新實施的“飛地扶貧”發展模式。
為實現全鎮“消除貧困”目標,2017年,平舟鎮結合當地氣候條件,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多方考察、試驗示范,成功引進“貴州省中科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白龍省級現代高效農業園區核心區,投資建設了5000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并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683.76萬元作為貧困群眾入股資金,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發展模式。
然而,規模產業的發展,僅靠項目區有限的土地、人力等資源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平舟鎮又積極探索“飛地扶貧”模式,通過采取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基地務工等形式,把項目區外的貧困群眾同樣“飛地”到項目區,擴大產業規模和覆蓋面,促進群眾共同增收致富。
“雖然我們村里沒有產業,但我們也能夠通過扶貧基金入股百香果來參與分紅。”甘寨村貧困戶陸昌亮告訴記者,除了分紅以外,平時來基地除草、打芽、摘百香果,每天都能有80元錢的收入。
“除了扶貧基金入股分紅外,百香果產生效益后,我們還要按照公司收益純利潤的70%,分紅給土地入股合作社的群眾,實現扶貧產業二次分成,為當地貧困群眾找到脫貧路徑。”張宗科說。
截至目前,項目實施完畢的1680畝百香果基地,已有500畝實現產出,除覆蓋項目區內京舟、甘寨等4個村239戶貧困戶外,還“飛地”覆蓋擺克、土寨、拉全、龍興等村252戶貧困戶。“飛地”覆蓋的貧困群眾,通過采取異地分紅的模式,不出村組就能增加收入。
“真的很感謝政府為我們這些缺勞力、缺技術的貧困戶設身處地著想,讓我們通過入股百香果產業,坐在家里就可以領到分紅。”龍興村貧困戶曾慶貴去年通過“飛地扶貧”拿到了941.5元的分紅款。
“‘飛地扶貧’模式的實施,極大的調動了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意識,形成了不同村組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利益共有、協同發展、合力攻堅的扶貧產業發展新形態,有效推動了平舟鎮脫貧攻堅工作闊步向前。”平舟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舒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