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安軍

作者近照。(作者供圖)
最近看了戰略問題專家金一南的著作《苦難輝煌》,重溫了那段血雨腥風、驚心動魄的歷史,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回顧黨的歷史,黨的成長過程就似浴火重生、鳳凰涅 ,正是在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后,一步步孕育成功,一步步走向了輝煌。憶往思今,作為共產黨員,我們只有繼承好發揚好先烈的革命精神,從黨的苦難輝煌歷史中汲取營養,才能更加從容地去應對任何艱難險阻,去鑄就新的輝煌。
堅定信仰是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定盤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中國共產黨的“志”,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矢志不渝、英勇奮斗。正如書中所說,中國革命的勝利不是天賜良機,而是來自千千萬萬人的英勇獻身。他們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艱難困苦中喚醒一個災難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強。在民富國強的今天,我們更應牢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古訓,加強黨性錘煉,堅定信仰信念,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群眾路線是從苦難走向輝煌的“根本點”。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不斷走向勝利,是因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是力量源,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群眾路線在革命年代是勝利之本,在和平年代同樣是勝利之本。”我們只有做到真抓實干,務求實效,把嘴上說的、紙上寫的、會上定的,變為具體的行動、實際的效果、群眾的利益,服務群眾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
開拓創新是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驅動力”。不斷創新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歷史經驗,因為開拓創新,我們黨才能始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列。
進入新時代,我們思想上要跟得上時代步伐,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挖掘創新潛能、發揮創新才干,改善領導方法、改善服務手段、改善工作方式,用新思路新舉措把工作做出新高度。
書鑒

作者:吳澤霖、陳國鈞等
出版:民族出版社
《貴州苗夷社會研究》
我們從《貴州苗夷社會研究》中的文章不難發現,當年大夏大學社會研究部的田野調查的重點也正是這片區域,研究的重點也正是上述幾個民族,這絕非偶然巧合。抗戰時期經費十分緊張,如何把有限的經費用在最亟需的地方,是當年的學術前輩們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所以他們在計劃開展田野工作的時候,必定是經過周密部署和精心策劃,否則就不可能抓住研究貴州少數民族的重點。

推薦人:貴州文史專家
王堯禮
《貴州苗夷社會研究》是民國時期國內學界第一次利用西方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知識的科學方法研究貴州少數民族社會形態的著作,是一本研究貴州少數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論文集。該書對研究貴州少數民族社會歷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保護生態環境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現在,我們已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了。一方面,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另一方面,我們也具備解決好這個問題的條件和能力了。過去由于生產力水平低,為了多產糧食不得不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填湖造地,現在溫飽問題穩定解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摘編自2016年8月24日習近平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
讀典
經典語錄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里仁》)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北宋·趙湘《本文》)
鑒賞

晚霞橋城
一江蜿蜒分南北
雙虹臥波競雌雄
巨廈青山試比高
紅霞赤輝映天穹
攝影 / 岑國義 配詩 / 葉森
書架
《看好中國:一位智庫學者的全球演講》
作者:王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張維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從“自由或共同體”到“自由的共同體”》
作者:王小章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自由的基因:我們現代世界的由來》
作者:(英)漢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