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蘇梅
江蘇省沭陽縣東小店中心小學
核心素養中包含著學生所具備以及能夠適應其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能力,這對于學生自身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編者就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進行了論述,以期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幫助。
能讀懂文本的主要內容,了解文本表達上的特點;知道積累優美的、有新鮮感的語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語感。
能根據具體語境(語言情境)和任務要求,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中嘗試著運用自己獲得的語言活動經驗,交流順暢,文從字順。
能在閱讀、表達等語言活動中,主動思考;能運用想象與聯想,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初步認識,具有初步的評判意識。
感受到漢字之美,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審美體驗。
(1)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2)給問題“留白”,以問題為引,串聯課堂知識點。
(3)夯實基礎知識,可利用問題回顧教學內容。
(1)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內容,是傳承中國古文化、培養學生語文古文化素養的最重要的方式。鑒于古詩詞中多以山、水、畫、鳥表現作者感情,所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古詩詞意境,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2)字詞教學:語文字詞教學向來是語文教學內容中比較枯燥的一部分,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借助多媒體技術拆分、組合漢字,以動態的、好玩的形式進行字詞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方式。
(3)聽、說、讀、寫教學:即語文聽力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三部分,多媒體技術包含圖片、視頻、音頻、動畫效果展示等諸多功能,所以能夠滿足聽、說、讀、寫教學的要求,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多媒體教學設計階段,針對字詞的教學設計是最為重要的。
(1)引導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開積極的討論,并在教室內進行巡視、監督,一方面防止學生因激烈討論而產生過度爭執。另一方面,給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除此之外,我還對各小組完成學習目標的整個過程做記錄,以方便結合其完成程度做針對性地分析與研究。
(2)我課后還會進行教學總結與反思,將合作協同模式在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記錄、分析、研究、總結,并提出針對性地解決策略,為之后的課堂教學提供借鑒性經驗。
實踐性也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特征,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安排語文實踐活動,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后面也都設置了綜合實踐的板塊,我們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實踐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教學習慣和教學資源限制,我們的語文課成了重讀寫輕聽說,重課內輕課外,重教授輕學習,重應試輕能力的“殘疾語文”,我們總以我們的學生特殊、我們的條件有限等諸多理由禁錮著自己教學改革的步伐。然而試問,我們的小學真的沒有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條件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處處有著綜合實踐活動的契機,只是需要我們和學生一起挖掘,一起探索。比如在教學《找春天》這一課時,我與全班學生一起研究、探討,制定了“走進春天”這一活動主題,將全班分為各個小組去發現春天、感悟春天。
(1)感受春:利用課余時間去公園、田野中體會春的意境。
(2)捕捉春:用畫畫、舞蹈、攝影、寫作等方式捕捉春天的瞬間。
(3)歌頌春:寫出優美的文章,抒發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學生紛紛在課堂上亮出自己的成果,有手抄報、攝影作品、詩歌朗誦等,精彩紛呈,豐富多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培養了核心素養,活動效果可見一斑。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課堂的一個亮點就是學科融合,如今,學科交叉、知識融合已經成了新課改的重要呼吁。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要引導小學生運用多種知識分析問題,學習語文知識。我認為,將語文教學與學生表演有機結合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小學生活潑好動,樂于表演,這為知識融合創造了契機。如《詠鵝》一詩,所描寫的對象為深受學生喜愛的動物——鵝,它長而彎的脖子、雪白的羽毛、紅紅的腳掌、在水面自由自在游泳的形象為學生所熟悉。在學詩過程中,我結合自身的肢體語言(如向上伸手臂為鵝的脖子;并攏的五指為鵝頭;大拇指與其他四個手指微開微合為鵝在唱歌;雙手前后輕輕撥動為鵝掌撥水)來表現“曲、向天歌、浮、撥”等動作,這樣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至關重要,值得我們不斷探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