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晗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音韻學,又被稱為歷史語音學。是研究漢語語音變化規律的學科。音韻學時古代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要讀書,必須先識字,因此就產生了專門研究文字的三門學科:文字,音韻,訓詁,三者統稱為“小學”。文字研究字形,訓詁專注音和釋義,音韻是研究漢語語音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
音韻學的產生不僅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印度文化。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很多人開始研究佛經,但佛經是用梵文寫成,要讀懂佛經就必須理解梵文,但梵文是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因此翻譯家根據梵文的形體和聲勢創造了反切注音的方法,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二字合拼,構成新字的讀音。反切是研究音韻學的核心。
一是因為屬術語難懂,二是因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讀音上差別較大,用今語去理解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古人的語言,確實很難。但若學好音韻學,現代漢語中的很多難解釋的現象都可以用音韻學的的知識去解釋。因此,對學習語言和從事語言教學的我們來說,掌握一定的音韻學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1)有利于漢語詞匯和語音教學,特別是古漢語的教學。具體來說,是有利于古詩的教學和理解。古詩是講究平仄和韻律的,該用平聲字還是仄聲字,該用什么韻做韻腳,都是非常講究的,但今天我們常常體會不到其中的韻律和節奏感,有失古詩的音韻之美,就是因為我們不懂音韻學,不懂古人的讀音。
(2)有利于漢語方言的研究,因為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古今語音的演變正在方言中都留下了足跡。除了漢民族通用語之外,各個地方還流行方言。漢語方言共分為七大方言區,保留古音較多的是閩方言,吳方言和粵方言等。如果懂音韻學知識,不僅可以全面解剖方言,解釋方言和方言之間出現差別的原因,也可以為我們分析古音尋求語音演變的歷史軌跡找到充足的材料。
(3)有利于研究古文和文獻資料的整理。現在我們接觸的古文資料都經過了前人的注釋和總結整理,這有利于我們直接進行研究和利用。但多少會有前人主觀思想的存在,因此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這時就需要我自己利用音韻知識去檢驗他們的結論究竟正確與否。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音韻學對我們的重要性。因此盡管很難,我們還是要學一點音韻學知識比較好。學語言的人如果不懂音韻學知識,不能不算一種缺陷。那么究竟該如何去學呢?筆者覺得可以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經過多年現代漢語的學習,我們對《漢語拼音方案,(簡稱《方案》)已十分熟悉,因此借助《方案》整套音標和現代語音學的成果來學習標示古音的音素符號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該掌握標注古音系統的國際音標。具體方法,依然是借助《方案》兩相對比,進行推導、補缺。另外,利用《方案》中的十個單元音國際音標舌位圖與之對照,根據舌位的前、中、后和高低加以推導也不失為一種很直觀的學習方法。
作為初學者,我們學習古音知識,往往拘泥于今音,對古音中的不少現象感到迷惑不解。這時,適當地用方言知識,尤其是自己家鄉的方言或者是同學、朋友的方言印證,很快就能夠排難釋疑。
先弄懂術語,再進行學習就容易一點。例如:韻:指一個字和他字之間的語音關系,具體要求是韻腹和韻尾相同,聲調也相同,不考慮韻頭(古文中要求的押韻即是指此);韻攝:把韻腹、韻尾相同或相近的韻部歸為一類,叫一個韻攝。
很多古音都可以在方言中找到留下的足跡。因此我們認為,單純的學音韻學會比較枯燥,如果把音韻和學方言學結合起來,會相對容易很多。一方面,探究一種方言的語音特征和語音演變的規律必須要用到音韻學知識,可以把具體的語言現象和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這是對音韻學知識的一種鞏固。另外,在學方言時會遇到很多語言現象,需用音韻學的知識去解釋,這就會讓音韻學很自然的介入其中。因此,把音韻學和方言學放在一起學,用具體的語言事實去解釋音韻學,勢必會比單純學音韻學容易。
不少同學對音韻的學習抱有過高想法,就是想隨意面對一首陌生的作品,能迅速準確判斷出該作品的平仄格式。音韻知識,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涉及的類型不少,要想弄明白就相當不容易,更何況是相當熟練地運用。
除了課堂的學習,同學們還要靠課外主動自學。因為即使開設專門與音韻相關的課程,當然可在相當大上程度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知識。然而音韻知識相當豐富,短短的選修課還是難以全面覆蓋,故在課堂學習之余,鼓勵學生自學相當有必要,而且,相關著作亦為此提供了可能。
綜上所述,以上筆者主要從音韻學的產生,作用和如何學習三個方面談了如何學習音韻學。只要掌握方法,肯下工夫,學好音韻學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