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斯
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
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學科名稱,在近年來的發展當中,一直飽受許多的爭議,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對外漢語教學的內涵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外漢語教學通俗點說也就是對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漢語只要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都可將其統稱為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主要指的就是在海外把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本文,也將針對現如今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進行相關的分析。
對于我國對外漢語教學而言,其主要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然而,在心中國成立之后,清華大學就成立了第一個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而這個班級的成立也意味著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機構到來了。同時,我國政府也在廣西桂林開辦了越南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并迎接了即將到來的越南留學生。由此可見,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大部分的留學生都是非洲、東歐、以及亞洲等人員。而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隨之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此時來到我國留學的人員已擴展到了西方國家,并出現了許多的自費留學生。而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后,來到我國留學人員的數量隨之也增加了許多,其學習的方式,與來此留學的目的也變得十分多樣化。此外,來我國留學的學生同樣也在某種程度上為如今的中外友好交流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也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漢語國際教育也隨之出現在了如今的生活中,其主要可表現在孔子學院的成立。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隨之得到了相應的提升,針對目前這個時代來看,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都希望能夠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由于學習漢語的外國友人數量不斷的增加,也使得如今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而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展望主要將包括七個方面。第一,在不久的將來內涵建設這方面將是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重點,并且也能解決如何提升教育的質量及水平、如何解決教師及教學方法的問題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此外,在未來漢語國際教育不但能針對不同國家的學習者,為其設計出最為合理的教材,而且也能將漢語教學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從而建立更為規范的孔子學院。第二,每個國家都將參與到我國語言國際教育的推廣之中,并且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留學生,每個國家都會加大政府獎金的投入。這樣不但會促使我國各個學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使得每個學校的教學水平、宣傳技巧等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而且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我國各個學校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第三,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以及教材內容等也都將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精細化。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實力的不斷增強,再加上經濟貿易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熱點,在以后將會有更多的外國友人喜愛上我國的文化,許多的留學生也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歷史等產生興趣。第四,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之間將會形成互動的關系。在以后的發展中,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所形成的互動關系,將會相互促進,使得我國漢語教育事業的更好發展。第五,由于教師、教材、以及教學方式依舊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問題之一,而教師作為教學中的核心,不但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更是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關鍵部分。因此,就需要加強對教師漢語能力的培訓,并從中挑選出優秀的漢語教師,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教學的質量。第六,在今后需要加大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工作。首先針對基礎理論來講,在這方面就應該加大對語音、詞匯等教學的研究,并從中找到漢語與其他語言之間的共性。其次就是應用實踐,在應用實踐的過程中因重視對學習者的研究,可借鑒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加強漢語自身特色的開發力度,設計出更為合理的教材。第七,教育教學的理念將在一定的程度上發生變化,經過我國長時間的實踐證明可以看出,如果只是采用語言教育是完全不能適應如今這個新時代,而采用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將在極大的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并使得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對外漢語教學可以讓來留學學生親身受到我國的巨大變化,并從中體會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及魅力等。而漢語國際教育則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漢語與中國文化,讓喜愛漢語,并且想要學習漢語,但無法來到中國的人學習到漢語。在如今這個先進的時代中,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因此,想要讓漢語真正的走向世界,就需要不斷的培養精通中國文化的人才,并敞開胸懷,迎接每一位希望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的友人。
[1]馮會麗.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學周刊,2014(29):201.
[2]易娜伊.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盧達威,洪煒.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06):23-31.
[4]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