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媛
(云南省永勝縣三川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云南 永勝 674200)
試驗地設在永勝縣三川鎮三友村,試驗田地勢平坦、向陽、排灌方便,海拔1 575 m,北緯26°43'41",東經100°39'45"。土壤類型:土類—水稻土,亞類—潴育型水稻土,土屬—沖積性潴育型水稻土,土種—黃飯散土。土壤質地:壤土。肥力等級:中等。代表面積:150畝。
2.1 試驗時間。2017年3月20日~10月20日。
2.2 試驗地點。永勝縣三川鎮三友村。
2.3 供試作物。常規水稻。
2.4 供試肥料。①氮:以金少江牌尿素為氮源,含純N按46%計算。②磷:以普過磷酸鈣一級品為磷源,含P2O5以16%計算。③鉀:以硫酸鉀為鉀源,含K2O以50%計算。
2.5 試驗方法。采用“3414”部分實施方案。設5個處理,處理1:無肥區(CK);處理2:無氮區(PK);處理3:無磷區(NK);處理4:無鉀區(NP);處理5:氮磷鉀區(NPK),具體見表1。各處理重復3次。小區面積13.2 m2(4 m×3.3 m)。

表1 “3414”部分實施方案處理編號對應表
2.6 田間管理
2.6.1 整田。5月7日采用旋耕機三犁三耙,做到田平泥化。小區和重復之間用塑料農膜筑土埂,防止肥水串灌。
2.6.2 移栽。5月8日拉線條栽,行距26.7 cm,株距13.3 cm,每叢栽1苗,每畝栽1.875萬苗。
2.6.3 施肥。整田時畝施1 000 kg農家肥,翻犁耙勻,按施肥方案100%磷肥、100%鉀肥和20%氮肥作基肥施入小區內,60%氮肥作分蘗肥,20%氮肥作穂肥施用。
2.6.4 病蟲草防治。于6月22日、7月11日進行人工除草,5月29日、6月15日、6月28日、7月3日灌水,9月6日排水。分別于5月29日用48%毒死蜱乳油60 ml、唑醚·代森聯20 ml兌水30 kg噴霧防治第1代水稻螟蟲及稻瘟病;7月21日用40%氯蟲·噻蟲嗪、甲基硫菌靈、氟環唑兌水噴霧防治水稻螟蟲及稻瘟病、紋枯病。8月6日用48%毒死蜱乳油、40%稻瘟靈乳油、氟環唑兌水噴霧防治第2代水稻螟蟲、穗莖瘟及稻曲病。9月18日收獲。
3.1 水稻生物學性狀。于生育期對各個處理水稻的生物學性狀進行記錄,結果如表2。

表2 水稻生物學性狀表
3.2 土壤養分含量測定結果。對各個處理施肥前和施肥后的土壤性狀進行測量,結果見表3。通過土壤養分化驗分析結果得出:試驗前后土壤pH值變化不大,呈微堿性,土壤有機質、堿解氮含量高,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中等。因此該區域此類土壤在施肥中應補充氮肥,增施有機肥、磷肥和鉀肥。

表3 土壤養分含量測定值
3.3 產量結果。收獲后對各小區進行測產,結果見表4。并對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處理間F=144.25>F0.01,說明處理間在產量上差異極顯著,需進行差異顯著性測驗。采用新復極差測驗法(LSR法)得到不同k數的LSR表,如表6。由產量差異顯著表(表7)可知:除處理4與處理5間差異不顯著外,其它處理間差異極顯著。

表4 小區產量結果表 (單位:kg)

表5 方差分析表

表6 不同k數的LSR表 S x=0.1

表7 產量差異顯著表
3.4 生產效益。各處理的生產效益見表8,其中尿素按2元/kg、磷肥按0.60元/kg、鉀肥按3.6元/kg、稻谷按3.5元/kg計算。
根據差異顯著性測驗,無磷區與無鉀區相比,產量差異不顯著,其它處理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從效益分析表得出:施氮磷鉀區畝產稻谷984.7 kg,產量居第1位,比無肥區畝增502.6 kg,增產率為17.1%,畝凈增產值502.6元,凈投產比為1∶3.8。因此,該區域此類土壤水稻最佳經濟施肥量為畝施純氮、磷、鉀比例為13.8∶8∶6。

表8 效益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