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霾!”14日,今年入冬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的一場大氣重污染在互聯網上被調侃為我國的“第25個節氣”——立霾。這次霧霾的成因如何?這真的會如同網上所說是今冬嚴重霧霾的一個開始嗎?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已組織專家會商,對本次污染過程進行了分析。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物排放量大是主因。他分析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聚集了大量電力、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煤炭等能源消耗量巨大,柴油貨車、非道路機械使用頻度高,是全國污染物排放強度最大的區域。進入11月中旬以來,天氣轉冷,晝夜溫差變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開始采暖,城市供暖鍋爐和農村地區散煤采暖爐具逐步啟用,各地燃煤污染物排放開始增加。因此,多種污染物高強度的疊加排放是推高本次污染過程中PM2.5濃度的重要原因。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認為,大霧等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是誘因。他解釋說,本次污染過程,華北區域高濕度是顯著特征,特別是夜間隨溫度逐漸降低,大氣近地面相對濕度迅速升高,普遍達到90%左右,甚至出現濕度飽和狀態,多個城市有大霧過程出現。這一區域性高濕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大氣中氣態污染物向顆粒態轉化,PM2.5中硝酸鹽等二次反應生成的成分迅速升高,在本次污染過程持續性偏南風的作用下向太行山及燕山山前城市匯聚。此外,本次污染過程大氣垂直層結相對穩定,夜間至清晨有區域性逆溫過程出現,上述多種不利氣象條件綜合作用,是本次污染過程的重要成因。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最新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11月15日中午前后,受冷空氣影響,區域污染過程緩慢減輕,污染帶整體向南緩慢移動,京津冀中部地區有所改善,京津冀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地區受污染傳輸影響可能維持重度污染,預計16日污染過程結束。
對于今年冬天北方霧霾的整體形勢,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兩天北方霧霾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整個冬天會頻繁出現這種天氣。“今年與過去不一樣,國家治理霧霾的力度非常大,而且今年也并沒有放松。可能今年冬天治理霧霾形勢仍不會特別樂觀,但像這兩天出現的霧霾不會是常態。雖然也會出現一些重污染的天氣,但發生的頻率以及持續的天數肯定不會像過去一樣。”王庚辰同時也提示說,較準確預測整個冬天的霧霾形勢技術上存在難度,“治理霧霾需要人努力加上天幫忙,國家治理霧霾的力度很大,這是確定的,但氣象條件則較難預測。不過我整體上持較為樂觀的態度。”▲
(倪浩)
環球時報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