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

“國家應該給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動物們立一座碑!”在法國隆重舉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年紀念儀式時,不少老兵協會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他們呼吁給予所有在一戰服役的“無名英雄們”一個應有的名分。
在100年前那場殘酷的戰爭里,動物扮演的角色遠比今天重要,因為它們能在特殊情況下起到士兵和武器都無法完成的作用。根據史料統計,共有總數多達1400萬只動物,包括馬、驢、牛、狗、信鴿甚至大象都被卷入一戰。相比在一戰中陣亡的900萬人類士兵,戰死的動物多達1100萬,比人類士兵還多出200萬,堪稱戰場上最慘重的犧牲方。以為法軍效力的180萬匹戰馬為例,它們的戰死率高達40%,是戰士死亡率的2.3倍。更令人惋惜的是,在戰爭結束以后,很多動物又因為負傷、年老或者沒有任何農業、商業價值而遭到處決。當時同盟軍中有來自澳大利亞的1.3萬匹戰馬,就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歸國,其中2000匹被執行安樂死,1.1萬匹被販賣。
一戰初期,英法軍隊的騎兵曾顯赫一時,但在機槍和鐵絲網的層層阻攔下,戰馬很快變得不堪一擊,逐步退出戰爭一線。既然不再能沖鋒陷陣,大量的馬、牛、驢(總計約1100萬頭)被交戰國調遣來運輸士兵、傷員、彈藥及物資。為對付當時盛行的毒氣彈攻擊,人們為牲畜配備了各種防毒面罩。但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量動物在槍炮、毒氣、病菌、疲勞甚至恐懼的多重夾攻之下病的病、死的死。為救治動物,獸醫也奔赴前線緊張工作。有的醫院還被臨時充當動物醫院,比如法國凡爾登市附近的一座郊區醫院就被改名為“驢醫院”。
除了馬牛驢這些大牲畜外,狗也在一戰中得到廣泛使用,僅法國就征募了20萬條狗。法國電視臺的紀錄片稱,這些狗經過特殊訓練后能在交戰時保持安靜,不會亂跑亂叫暴露目標。馬恩河戰役中,如何在長達50公里的戰線上快速發現并搶救傷員成為“救護狗”的專項工作。它們可以叼回士兵身上的一個物件(頭盔、破布等),以此通知后方傷員數量并為救護員搜尋前者帶路。1914年冬的孚日山戰線異常寒冷,馬匹被困在雪地里無法托運物資。上尉穆弗萊與中尉哈斯想出一個妙計,后來他們從萬里之外的美國阿拉斯加找來440條雪橇狗,利用狗拉雪橇運輸貨物,成功解決了后勤難題。
信鴿在整個一戰過程中堪稱“神奇動物”,英法兩軍分別使用了10萬和3萬只信鴿在各個戰壕之間匯報戰事、傳遞情報。德軍為阻止信鴿傳書,曾禁止在德占區放飛鴿子,違者立刻槍決。美國“一戰百年”紀念委員會稱,一只名為“親愛朋友”的信鴿雖在1918年德軍炮火中失去了一眼一腳,但仍不辱使命地為第19步兵師傳信,拯救了194名美軍性命,它的故事后來還被拍成電影《失落的戰場》。在同盟軍的信鴿軍團中,一只名叫瓦揚的信鴿最為后人津津樂道。在德軍進攻最為猛烈的凡爾登戰役中,日均投下的炮彈多達8000枚,電話和電報都無法使用。陷入絕境的法國雷納爾上校讓瓦揚送出一封密信:“我們仍在抵抗,但是毒氣進攻十分危險,我們要求緊急支援,這可是我最后一只信鴿了!”瓦揚不負眾望地成功傳出消息。戰事結束,它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勛章腳環,名字也被寫入國家功勛冊。
除了參與戰事,來到戰場的動物也經常為軍隊起到陪伴、消遣和振奮士氣的作用。很多人毫不猶豫地將它們稱呼為“戰友”。其中一些還成了整支部隊的吉祥物,比如英軍在皮卡第地區就有一頭名為“蒂尼”的驢,它深受戰士喜愛,因為愛喝茶,還有人為它烹煮茶水。
如今為紀念一戰動物而修建的紀念碑為數很少,除了倫敦、布魯塞爾及柏林之外,在法國默茲省有一尊士兵擁抱驢的塑像、在索姆省有一座英國炮兵親吻馬的紀念碑。法國一戰老兵協會表示,他們希望這些為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一直埋沒在陰影里的動物們,有朝一日也能像它們的人類戰友一樣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紀念。▲
環球時報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