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一段時間以來,在保守氣息日漸濃烈的氛圍之下,美國朝野一些人對中國怨氣頗深。他們對中美兩國經貿間的“不平衡”滿腹牢騷,對中國當前在處理各種內外事務上的做法與意圖表現出猜忌和歪曲解讀。這突出表現在對中國加快海外投資、構筑南海設施,以及處理反恐等問題的舉措深為疑惑。我們也看到,近日美國方面釋出消息,中美經濟團隊已著手恢復對話,努力緩解經貿緊張關系。那么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心態,去力求全面、客觀看待中美關系呢?
愿意讀懂對方很重要
近期美方一些人似在凝聚一種思潮,試圖對所謂中國采取“重商主義”“債務外交”“國家資本主義”,以及所謂違反國際法等問題做出抵制。這無非反映了幾個問題:美方一些人,尤其是政府中參與政策制定的人,不太懂得中國;美方一些人的心態陷于焦慮,沉迷于霸權思考、失去管控雙方關系的自信等。
這也提醒位于中美關系另一端的我們,不能犯上述同樣的錯。比如:在中美領導力轉型期內,我們變得不那么懂得美國(甚至一些人是不太愿意懂得美國)、過于自信、不夠體諒美國的關切。總之,我們在塑造美國接受中國崛起方面,不能放松努力。
確實,最近十年以來,中國國力迅速提升,科技進步大幅向前,生活條件改善,中國人民與政府日益感到自信,這些都有著不少事實依托。我國從過去舉債引資,逐步走向為世行、亞開行融資做出卓越貢獻,并分別在其中取得了第三位的投票權重。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的歷練,人民幣已進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攬子儲備貨幣體系之中,成為國際社會新晉的公認硬通貨。
鑒于我國民眾長期形成的儲蓄傳統,企業和百姓在小富之后往往防患于未然。因此,我們在初步小康之后還一度高儲蓄。內需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大致還是這幾年的事情。在有了一定的經濟積蓄之后,我們目前正向擴大內需消費的方向轉型,并通過加速進口來儲備我國下一階段發展的條件,同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期待。
中國大陸經濟長期的快速、穩健發展,與全球化滾滾大潮密切相關。正是由于歐美技術與日韓資本乃至中國臺灣的管理技術匯聚大陸,才有了各國各地區優質生產要素在中華大地上的空前融合。應該說,中國的成功就是世界合作的成功。必須看到,是中國黨和政府四十年前決定走改革開放的新路使中國獲得了一次新生。也必須承認,是各國各地區與我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大力合作,才有這些大變化。我們要看到合作共贏中自己不虧欠別人什么,我們也要感謝國際社會普遍與我們相向而行,在中國招商引資的時代向我們敞開了心扉。
總埋怨中國并不可取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的成功,美國的心態理應感到寬慰和樂見。“拯救世界”,不就是基督教新教的普世情懷嗎?更何況中國的成功又給美國進步帶來了發展:中國商品降低了美國的通脹,提高了美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對美國環保多有貢獻;中國逐步增長并開放中的市場,也給美國出口與就業帶來了愈益擴大的機會;包括中國超算和高鐵在內的技術進步,倒逼美國在這些領域再度銳意進取。
但是,今天一些美國人對中國的進步醋意十足,他們沒在審視自身不足上下功夫。無論美國的選舉制度,還是初中等教育制度,如今都面臨危機。對此,美國不少人自暴自棄不愿作為。作為國內政治制衡的美式分權制度本來很有特色,也曾在避免重大決策錯誤方面起過積極作用。但這種制度現在卻常常成為黨政工具,政治家們往往為了反對而反對。這造成其制度衰退、效率低下、社群分裂。
對自己曾經遙遙領先的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美國能夠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倒是不錯的品質。但是,一些美國人把自身競爭力的風光不再,一概歸咎于他國搞貓膩、耍手段,未免看低了自己。應該說,中國當代高科技的發展基本是源于自主創新。我們確實希望如果條件允許就從美國進口,然而但凡涉及敏感與兩用技術,美國都高掛“禁運牌”。這在阻礙中國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迫使中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今天中國上天入海,美國并沒有教過我們幾招,基本還是國人自主創新的突破,對此美國應該心知肚明。
保持客觀理性的心態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大力主張基于多邊主義與制度化的自由貿易,反倒是美國退縮到單邊、雙邊與少邊的所謂“公平貿易”的小道上去了。但是,當人們在批評美國的同時,不要忘記美國的進口關稅長期在大國中是最低的,因此在進口領域也是最“自由的”。對于美國的政策影響,我們需要認真研究。
自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了現代化的新內涵,即包含“生態環境”的“五位一體”。我們正在向“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現代化美好愿景再出發,并為深化經濟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加強自主創新不斷推出新的重要舉措。就此而言,中方的銳意進取,與美方心情迫切地希望“中國制造”必須公平計入環保、創新與人文成本的愿望,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美國一些人應該調整心態,對此公平正視。而中方則無論美國是否打壓,仍必須繼續堅持科學與可持續發展。
對于來自美國一些人的埋怨與批評,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不宜急于與他們互懟甚至開展“同等規模”的對撕。我們時刻保持自己客觀理性的心態,對競爭采取冷靜的應對,未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是復旦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