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婷 李建國,2 邵志一,3 孫金彥,2
(1.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2.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咸陽 712100)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解決復雜水問題、維護河道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本文以某縣某河流河長制建設為例,對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某縣某河流發源于該縣楊樓鎮董莊,止于丁里鎮瓦子口匯入蕭濉新河,河道全長35.05 km,流域面積278 km2。該河流是“南水北調”向該縣供水的輸水線路。流域呈四周高,中間低,部分地區形成洼地。該流域位于淮北平原北部,屬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流域內淺層地下水補給容易,儲量較豐富,靜水位一般在2.5 m~3.5 m,對發展農業生產較為有利。
該河流主要功能是防洪除澇,現狀以農業灌溉為主,“南水北調”規劃實施后以工業用水為主。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河流一級水功能區為開發利用區,二級水功能區為工業農業開發利用區。部分地區現狀水質以Ⅳ類為主。水功能區劃分及納污能力見表1。

表1 水功能區劃分及納污能力
該河流涉及范圍內集中供水地下水源地8個,飲用水源地統計表見表2。
該河流尚未完成管理范圍劃界。目前沿岸及河道內存在圍網養魚、違章建筑,違章耕種、河堤取土等現象。
流域內工業污染源主要為循環工業園工業聚集區,現狀存在1個規模以上排污口。流域內農業耕作模式以戶為單位耕種,土地經營規模小,耕種模式及生產經營模式均比較落后,農業所用的化肥、農藥未能合理利用導致污染河流。流域內畜禽養殖畜牧業以豬、羊、家禽及魚為主,限養區、適養區內規模養殖場部分未完成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

表2 飲用水源地統計表
該河流為人工河道,河匯水面積較小,河道補水水源不足,枯水期河道流量小,干流缺少生態流量調度方案,生態基流不足,水生生境差。境內自上而下共有節制閘2座,汛期開閘泄洪,非汛期長期關閘蓄水,水體流動性差,水體基本處于靜止狀態,河道的自凈能力較弱。
水資源短缺,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0.60億m3,人均水資源量約為安徽省平均水資源量的40%,人均與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少,水源不足及地表水體污染嚴重,流域靠長期開采中深層地下水維持發展內工業企業和城鎮生活用水,從而導致地下水嚴重超采。
河道管理保護范圍未完全落實,雖有明確的河道管理保護范圍,但河道管理尚未確權劃界,致使侵占河道、與水爭地等現象時有發生。違法侵占岸線問題依然存在,沿河岸坡、灘地耕種現象普遍,部分河段存在河道淤積、攔河壩埂、圍網養魚、垃圾堆放等問題。
流域內工業聚集區內污水管網配套不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利用率極低,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排放,工業污染現象嚴重。農業耕作模式落后,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民群眾對于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使得水體富養化。流域內畜禽養殖畜牧業多且規模小,畜禽養殖產生的污水多數未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嚴重污染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
就實地調查結果顯示,該河流河道水質差,干流現狀水質以Ⅳ類為主,全河段水質較差,目前主要支流尚未進行治理,河道存在淤積、垃圾堆放等問題,部分河段大量藻類繁殖聚集漂浮在河面,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地下飲用水源地安全有待加強,部分集中供水地下水源地建設不規范,未按規定設置防護措施。
生態需水保障不足,該河流匯水面積較小,枯水期河道匯流補水水源不足。境內自上而下共有節制閘2座,汛期開閘泄洪,非汛期長期關閘蓄水,基本不泄流,生態基流不能保障,非汛期水體基本處于靜止狀態,河道的自凈能力低下,水環境容量小,河道富營養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干支流水系連通性差,部分河段已完成治理,主要支流尚未進行整治,河道仍然存在淤積、堵塞河道等問題。
由于執法監管制度不夠完善,使得一些水事活動存在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的現象。相關涉河建設工程項目監管及水事違法處置制度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干流管理保護涉及多個部門,存在職能交叉,協調聯動不強,職能間的相互配合度不高,監管合力有待加強。河道管理保護執法隊伍人員不足,執法裝備差,力量薄弱,區域內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不健全,執法效力不強。
全面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功能區管理監督,加強地下水管理與保護,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實行地下水取用水總量控制管理,采取科學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有效補給,逐步實現采補平衡,嚴控用水總量。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開展流域內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預警機制。強化節水型社會建設,提升用水效率。全面推進工業節水,大力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促進工業水循環利用。重點對流域內工業用水大戶進行節水改造。加強城鎮節水,對老舊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持續推進農業節水,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推廣保護性耕作、農藝節水保墑、水肥一體化、噴灌、滴灌等技術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
推進管理范圍劃界和確權,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制定河道管理范圍和水利工程保護管理范圍劃界確權實施方案,明確管理范圍劃界確權工作,依法劃定保護范圍。落實分區管理要求劃定岸線保護區、保留區,科學編制岸線利用規劃,禁止違法涉河開發活動。
落實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強水上、岸邊污染綜合治理,對入河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按照流域納污能力,結合水環境質量改善和產業調整要求,統籌確定各單位總量控制額度。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依法核發排污許可證,加強許可證管理。對沿河排污口進行規范化整治,對不符合排污設置要求的堅決取締。經批準設置的排污口,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檔”資料,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對主要污染物和廢水中特征污染物排放進行監控。
在水源地設置防護措施、警示牌和標識牌,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禁止在飲用水水源地區內開展生產、建設活動,開展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水質在線監測,編制完善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應急預案,做到“一源一案”,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水環境治理網格化和信息化建設,強化水源岸線環境衛生管理,建立長效機制。
河道生態修復和保護,實施大中溝整治工程,恢復河溝水系的自然連通。科學確定生態流量和生態水位,制定河道涵閘調度方案,合理安排涵閘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維持河道基本生態需水。加強水生物養護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從而提高水體自我凈化調節功能,開展河道溝塘健康評估,建立和完善河道溝塘評價制度。
完善涉河管護制度體系,做到河道管理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建立河道巡查、檢查、監管、管護信息公開制度,加強對涉河建設項目、水工程管護等涉河活動的巡查,定期公布違法違規項目信息及整改情況。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各有關部門切實履行涉及河道管理保護的行政職能,推進聯合執法,完善行政與司法銜接機制,形成執法合力,嚴厲打擊涉河違法行為。開展河道監管信息互通共享管理平臺,加快監測體系建設,加強河道水域變化、侵占河道水域等情況跟蹤,對重點水域、重要堤防、水閘、塘、跨界河道節點等進行實時監控,共享監測信息,實現河道動態監管。
隨著水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水環境治理尤為重要,河長制作為新生制度須符合我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要求,全面實施河長制推進了我國水環境的整體治理,實現河道水質與水環境的持續改善,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