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房建成教授"/>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夏 有 為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編輯部,上海 200030)
夏: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是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北航是如何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的?
房:1952年,北航創建之初, 27位教授和19位副教授來到北航,他們大部分都是海外學成歸來。建校功勛們胸懷初心、創業興學,把培養“紅色工程師”的人才培養的目標,當年招收了首屆新生。首批新生畢業后一部分進入到航空航天領域,成為國家急需之才;另一部分留校成為了教學管理的骨干。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有兩院院士王永志(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鐘群鵬、戚發軔、陶寶祺、郭孔輝、陳懋章。從“北京1號”到“北京10號”,都是本科生的畢業設計。在1958年,師生們大干3個月,造出新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1號”,還真的從上海飛到北京,擱現在,不可想象。還造出了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2號”,也是在那時,屠守鍔先生在北航建立了我國首個火箭導彈專業。從此,這個專業不斷發展,培養出了大批人才。至今,每一個長征型號背后都有北航人的突出貢獻,更有幾乎每一個長征型號的總師都畢業于北航。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副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等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中,也有超過1/3是北航校友。
新時期以來,我校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目標,堅持立德樹人,把培養拔尖人才與強化愛國擔當相結合,在知識創造中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中創造知識,著力培養理想高遠、學識一流、胸懷寰宇、致真唯實的領軍領導人才。涌現出了以“北航1號”“北航2號”和“北航3號”探空火箭為代表的一大批學生科技創新作品。2010年以來,研究生有近400人次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署名達74人次,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顯著增長。歷史悠久的北航“馮如杯”競賽已連續舉辦28屆,吸引了6萬5千余名學生開展創新研究。學校還是在全國“挑戰杯”競賽中唯一連續15屆捧得“優勝杯”的高校。學生航模隊多次獲得國際航空設計大賽高級組冠軍。學生創新創業作品連續三屆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獲得冠軍、亞軍各一項。
實踐證明,這一切都離不開實驗教學,離不開實驗室這個教學科研基地。應該說,高等教育的本質就是科教融合,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科研育人。充分發揮科研支撐教學的作用,運用科學實驗平臺,實現科教融合,將研究思維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科研資源、科技成果不斷有效地轉化為優質的教學資源,以此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北航建設扎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方向和舉措。
我們還積極探索校企協同聯合培養的新機制,與中國商飛公司合作創辦了訂單式培養的“大飛機班”;與中航工業集團合作,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共同推動國家試點學院的建設。推廣“高等工程學院”“中法工程師學院”“華羅庚班”“文科知行班”等實驗班的經驗,全面實施“一制三化”(本科生導師制,推進學生個性化、小班化、國際化培養)和課程體系建設,實質性推進了研究型教學和本研一體化培養。這些舉措都包含著實驗平臺科研基地的強大支撐。
夏:面向未來,你們在科技創新特別是實驗基地支撐“雙一流”建設方面有何考慮?
房:新時代的北航科技創新之路,既要做好技術創新,又要能夠創造知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忘初心,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自主突破核心技術,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這是北航使命和北航精神;同時,創新引領國際學術前沿,加強原始創新和知識創造,這也是北航未來發展的追求和夢想。當然,科技創新和“雙一流”建設都離不開實驗室平臺基地,高水平研究平臺是開展科技創新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推動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向未來,北航將大力強化平臺基地建設,積極探索搭建頂尖平臺,構筑一流創新特區。
一是牽頭打造“兩機”重大專項基礎研究平臺。2016年“兩機”重大專項(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依托北航論證啟動,為了攻克“航空發動機”這一中國航空制造領域的最后堡壘,專門設立了基礎研究專家委員會,由北航校長徐惠彬院士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北航與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等多家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圍繞“兩機”重大專項的關鍵瓶頸基礎問題,建立“兩機”基礎科學中心(見圖7),打造聯合學術界、工業界的協同創新平臺。

圖7 2018年7月30日,“兩機”基礎科學中心在北航成立
二是聯合發起建設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見圖8)。2017年以來,學校聚焦量子精密測量國際前沿方向,在北京市科委大力支持下,北航參與清華、北大、中科院、軍科院共同籌建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國際引領”的要求,瞄準世界量子信息科學前沿和國家在量子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戰略急需,充分發揮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科學家和科技人員的創造性,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建設量子信息科學技術綜合性實驗和研發平臺,匯聚全球頂尖人才和優秀科研團隊,力爭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產出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圖8 2017年12月24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成立
三是大力拓展醫工交叉,建設醫工交叉創新平臺。總書記曾指出“沒有全面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高端醫療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成為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瞄準這一領域,我校著力推進優勢工程科學與生命科學、醫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設立了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獲批建設3個與醫學相關的北京市高精尖創新中心(見圖9),形成了醫工交叉高精尖創新群。匯聚全球頂尖人才,與政府和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醫工硅谷”,形成扎根北京、服務國家、影響全球的世界級生命科學、醫學與工程科學交叉融合的創新平臺。同時全面推進與首都地區一流醫療系統深度合作,先后與首醫系統、協和系統、北大系統和解放軍系統的20余家三級甲等醫院建立緊密聯系關系,在先進手術機器人、植介入醫療器械、生物材料、量子腦磁探測、脊髓損傷修復等前沿領域已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



圖9 依托3個高精尖創新中心搭建國際一流的醫工交叉平臺
四是校地聯動搭建軍民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近年來北航大力推進軍民融合,通過與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推動協同創新、產學研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用實際行動踐行總書記說的“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在浙江臺州,民用中高空大型無人機已經于2017年11月13日成功總裝下線(見圖10),通航產業園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在山東東營,國產ARJ-21客機搭載北航和商飛聯合研制的北斗導航機載設備的飛行試驗于2017年10月14日首飛成功。在四川成都,北航航空發動機高溫結構材料與涂層技術落地(見圖11),與四川省的相關企業直接開展產學研合作,已經產生經濟效益,這也是四川成都首個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產業化項目。在云南昆明,北航落地新型臨近空間飛艇項目,這一世界領先技術將直接服務于云南省“智慧邊境”建設。在浙江杭州,北航瞄準信息技術領域建設創新研究院,積極與之江實驗室和信息技術企業開展戰略合作。

圖10 中央電視臺報道無人機在臺州總裝下線
新時代,新征程,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發揚北航精神,服務國家戰略。同樣在教書育人,國際合作等方面要鞏固北航已有重大成果,繼續改革創新,為創建“雙一流”而不懈奮斗。
夏:北航作為一所航空航天專業特色鮮明的高校,

圖11 北航在成都落地的航空發動機高溫結構材料與涂層加工裝置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加強學科建設,開展科技創新,形成了“北航模式”“北航精神”,目標明確,措施有效,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值得我們學習、宣傳。感謝房校長百忙中接受我們的采訪。祝北航早日實現“雙一流”。
(本稿經房建成副校長審閱)
鏈接
房建成(1965一),男,山東費縣人,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副校長。1983年畢業于山東工學院(現山東大學),1988年獲西安交通大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東南大學博士學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導航定位技術專家組召集人,現任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慣性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
房建成教授主要從事航天器姿態控制磁懸浮慣性執行機構和慣性導航技術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新型混合磁軸承的高精度、低功耗磁懸浮慣性動量輪和控制力矩陀螺的設計方法,主持研制成功我國首臺五自由度主動控制磁懸浮慣性動量輪和磁懸浮控制力矩陀螺;提出了捷聯慣性測量系統的快速精確對準新方法及其組合測量系統的濾波新方法,提高了機載捷聯慣性位置姿態測量系統的精度。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二等獎各一項(均排名第一)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三)、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2008年獲首屆國防科技工業杰出人才獎,2009年獲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