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萌
(中共鶴壁市委黨校,河南 鶴壁 458030)
普惠金融,也成為包容性金融,最早由聯合國于2005年提出,是指能夠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尤其是貧困、低收入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體系。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2015年初,國家關于普惠金融的頂層設計《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出臺,標志著普惠金融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近年來,鶴壁市積極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仍然低于全國甚至全省省平均水平,存在著制約普惠金融發展的主客觀因素。
鶴壁市2017年生產總值832.59億元,其中金融業增加值19.1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29%。
截止2017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642.58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593.15億元。近十年的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變化見下圖。
由圖1可知,鶴壁市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相差不大,存款余額略大于貸款余額,且均呈上升趨勢,這與近幾年經濟下行態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圖2還可以看出,2014年到2016年三年中,短期貸款變動不大,2016年有少許減少,中長期貸款在逐年增加,這說明金融機構加強了中長期貸款的放款力度,也反映出金融機構為了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不斷調整信貸結構以滿足農戶及小微企業等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

圖1 2007-2017年鶴壁市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

圖2 近三年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變化情況
鶴壁市金融服務機構營業網點數量總體并不樂觀,截至2017年,鶴壁市有9家銀行機構,營業網點232家。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資金實力雄厚。政策性銀行和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實力不強,無外資銀行,未發揮在普惠金融發展中應起的作用。
普惠金融服務的需求者主要為居民和小微企業。近些年來,鶴壁市經濟穩步發展,居民收入在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穩步提升,這些都需要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居民的金融需求。小微企業擁有旺盛的金融需求,但是在獲取金融服務方面可獲得性不強,存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普遍現象,制約著企業發展。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合理的政策來扶持小微企業。
市內各金融機構網點都集中在城市,只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在鄉鎮設點,金融機構網點分布率較低。
普通農戶、個體經營戶、小微企業等金融需求弱勢群體,缺少足夠的貸款抵押物,資金需求金額較小,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和其他風險,償還貸款更加具有不確定性,極易形成風險,而且不論金額大小,金融機構貸款調查環節手續一樣也不能少,調查成本甚至比大額貸款還要高,致使這些群體難以獲得貸款支持。
金融創新產品同質化現象普遍,大多農村信貸產品以短期為主,有的機構按月還本付息,這與農業生產周期不相一致,致使農村貸款成本加大,不利于促進農業生產。
鶴壁市是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有很大的部分,而農村和偏遠地區還面臨著金融服務缺失的問題,許多小微企業和農戶也面臨著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所以,我市急需提高金融的服務范圍,可以通過繼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鼓勵設立針對貧困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例如對村鎮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進行稅收優惠、提供積極幫助、獎勵扶持等措施,促進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機構多樣化,與大型金融機構一起共同構成多元化、廣覆蓋的普惠金融體系,以此來提高金融資本的運行效率和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P2P網貸、第三方支付、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新模式具有成本低、覆蓋廣、可獲得性強的特點,正好符合普惠金融理念,是實現普惠金融的最佳路徑選擇。互聯網金融平臺應該發揮優勢,提供個性化、便捷性金融服務產品,滿足不同群體特別是低收入客戶的多樣化金融需求。另外,鼓勵傳統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平臺,不僅僅提供基礎的轉賬等服務,也可以設計合適的金融產品線上銷售等。
一是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法律法規是金融健康運行的基礎。我國現在的金融法律法規還不完善,針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金融的法律法規亟待建立完善。另外,盡管有的金融法律法規已建立,但是存在執行困難、立法層次低、法律效力弱的現象。二是建立合理的普惠金融統計體系。目前我國層面上針對普惠金融指標的統計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普惠金融統計指標的發布體系也不完善,許多關于普惠金融的指標搜集困難。反映普惠金融綜合水平的指數也沒有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