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10月29日,64歲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放棄參加12月舉行的基民盟主席選舉,保留總理職務到2021年任期結束。如果在此之前提前舉行大選,她也不會參選,卸任后也無意再謀求任何政治職位。這意味著默克爾最遲將在2021年大選后卸任總理職務,并徹底從德國和世界政壇隱退。
2000年4月,默克爾高票當選基民盟主席。2005年11月,基民盟贏得大選,默克爾首次成為德國總理并連任至今。13年來,她以簡練、低調、善于審時度勢的風格領導著德國,也影響著世界。
在這個急速變化、讓人無所適從的世界上,默克爾的穩健和長期在位,與她經年不變的穿衣風格一起,讓人感到可靠和安心。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近期執政聯盟在地方選舉的接連失利,已經給默克爾敲響了警鐘,而她顯然是一個自愛的人,希望在民眾依然記得她的好的時候體面撤退,而不是等到局勢不可收拾的一天才灰頭土臉地離開,她早就說過:“我不想離開政壇的時候,是一具半死不活的殘骸。”
默克爾執政的前10年一直順風順水,德國經濟迎來了冷戰后最長的增長周期,在西方國家中率先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這使得德國在歐盟的話語權水漲船高,在歐洲債務危機的應對上,“默克爾下令,薩科齊執行”成了常態,她成了“歐洲女王”,多次當選全球最有權勢的領導人。在2009年和2013年兩次德國聯邦選舉中,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均輕松領先,2013年甚至接近單獨執政。
但從2015年開始,歐洲難民洶涌而至,匈牙利等國選擇將難民拒之門外,默克爾在幾番猶豫之后,選擇開放邊界歡迎難民,一時間超過百萬名難民涌入8000萬人口的德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難民實施的強奸、恐怖襲擊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德國社會對難民的態度隨之發生逆轉,默克爾的處境開始尷尬起來,“躺著都能贏”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2017年9月,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雖然贏得了大選,開啟了她作為德國總理的第四個任期,但得票率卻創下歷史最低。而反對移民的德國右翼民粹政黨另類選擇黨在這次大選中卻意外崛起,躍居為第三大黨,德國聯邦議會自二戰結束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迎來極右翼政黨。
2018年年初,聯盟黨和社民黨達成了組閣協議。但矛盾沒有就此平息,大聯合政府作為相互妥協的產物,在過去半年里一直困頓于內政,爭吵不斷。德國民眾也對政府無休止的內耗感到失望,他們的不滿在10月德國兩個關鍵州的地方選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默克爾的決定,意味著她的執政進入了倒計時,然而要順利執政到2021年,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2月基民盟要選舉新的黨主席,這個人有機會接替默克爾成為新總理,目前,有3個人是最有希望的人選,這其中有一位是她的親信,另兩位則是她的反對者,如果后兩者中的一人上位,默克爾在剩下的三年里日子會很不好過。而由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目前矛盾重重,隨時可能散伙,到時或許要提前大選,默克爾也就有可能會提前離任。
默克爾的由盛轉衰,是德國和歐洲政治變化的一個縮影:在德國,政治博弈正從歷史上的左右對立轉向自由主義的親歐洲價值觀和民族主義之間的斗爭,相對簡單的三黨角逐正演化為復雜的六黨博弈;在歐洲,民眾對傳統政黨的信任在下降,對極端左翼和右翼政治勢力的支持在上升,政治版圖日益碎片化。默克爾即將全身而退,而她身后的德國和歐洲,卻讓人難言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