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很多老年人都認為高血壓很嚴重,低血壓沒有事兒。殊不知,長期低血壓同樣可以危及生命。
長期低血壓也會誘發心腦血管病
一般收縮壓低于90mmHg,舒張壓低于60mmHg,可以認為是血壓偏低。對于老年人來說,低血壓可能是一時性的,也可能是長期性的,它可以造成老年人各器官的供血不足。輕者出現頭暈、乏力、瞌睡等癥狀,重者可以導致昏厥,意外摔傷等,甚至危及生命。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艷提示廣大老年朋友,不可只重視高血壓,而忽視了低血壓。因為同高血壓一樣,長期低血壓也會增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是因為血壓偏低的老年人血流緩慢,血液粘稠度和凝固性高,會使大腦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缺氧。加之老年人動脈硬化,使血管腔變得狹窄,血管壁彈性減弱,所以容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心絞痛、心肌梗死。醫學調查顯示:老年人中,1/4的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低血壓引起的。
這四種情況最易發生低血壓
張艷指出,低血壓和高血壓一樣有家族遺傳性,其他可能造成老年人血壓偏低的原因還有:
1.姿勢改變。突然起身或由躺到坐、站時,可能會因血壓調節不及時出現低血壓情況;
2.患有心機缺損或心血管疾病。比如,心臟收縮功能不良,調節功能差,心臟無法向全身送出足夠的血液,就容易出現低血壓癥狀;
3.季節交替。比如,在炎炎夏季,老年人中樞及周圍神經功能原本減退,再加上夏天出汗多、血管擴張、飲水少、擴血管藥物的應用以及腎臟儲水功能降低等因素,非常容易出現低血壓。
4.餐后出現低血壓。有些老年人進食后常有頭昏、乏力、困倦、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等癥狀,持續時間約半個小時。這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減退,血管硬化及血壓反射調節功能障礙等原因,常常在飽腹后血壓下降,出現低血壓癥狀。
食療+藥補,遠離低血壓
中醫認為,低血壓多與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勞倦傷正、失血耗氣等有關。平時可多吃山藥、桂圓、枸杞子、栗子、核桃、紅棗、人參、黃豆、黑豆、紅豆等。肉類中,可多吃瘦豬肉、羊肉、雞肉、鴿子肉等。
同時,一些藥物也可以起到升壓的作用,老年人可適當采用——
1.人參6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水煎后服用,每日1劑,連服1周。
2.肉桂、桂枝、甘草各10克,開水浸泡代茶飲,連服10~20天。
3.黃精30克、黨參3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以上藥方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此外,艾灸對低血壓也有很好的療效,堅持艾灸百會、神闕、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