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龍
摘 要:農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已成為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本文就如何科學施用微肥,有效補充作物缺乏的微量元素,提高作物產量給出方法。
關鍵詞:微肥;科學施用;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S1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016
氮、磷、鉀是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必須的大量元素,而含量較少的微肥也是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離不開的,與大量元素同等的重要,微量元素具有很強的專一性,作物缺乏任何一種微量元素,正常生長和產量都會受到影響,微量元素過多會使作物中毒。作物只能通過外界來補充缺乏的微量元素,這種物質叫微量元素肥料,簡稱微肥。微肥是指鋅、硼、錳、鉬、鐵、銅、氯等7種,科學使用微肥,一般可使作物增產8%以上。但種植戶在實際種植中為了追求產量,只注重大量元素化肥的施用,而忽視了微量元素的補充,致使農田中微量元素的缺乏越來越重,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已成為制約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微量元素化肥是根據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期的需要而開發生產的,不能盲目施用造成作物傷害,必須有針對性地使用,只有實現微肥的高效施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作物產量。
1 微肥的施用方法
1.1 土壤施肥
緩效性微肥和含微量元素的工業廢棄物常采用這種施肥方法,主要用作基肥、種肥和種肥。嚴重缺乏微肥的土壤,也最好采用此法。微肥用作種肥時在播種前結合整地施入土中;用作基肥時,可將微肥與細干土混合,或與氮、磷、鉀等化肥混合,于作物栽種前結合翻耕整地在一起均勻施入地里;作物生長期將微肥與細土等混合追施入土中。微肥一般用量少,要根據作物需肥特點和微肥種類確定微肥施用量,施用量不宜過大,防止集中施用造成局部危害。土壤施肥法肥料利用率較低,但有后效,不必連年使用,可隔年施用或每隔3~4a使用1次,通常采用條施或穴施方法,既節省肥料又提高肥效。微肥用作基肥一般每667m2施用量鋅肥1.5~2kg、硼肥0.3~0.5kg、錳肥1~4kg、鐵肥5~10kg、肥銅1.5~2kg、銨0.03~0.05kg。
1.2 種子施肥
種子施肥可大大節省用肥量,是一種最經濟有效地使用方法,包括浸種和拌種2種方法;浸種,播種前將微肥溶解成一定濃度的水溶液,一般濃度為0.01%~0.1%,水溶液浸泡種子,微量元素溶液浸入種子體內而膨脹,微肥浸種在6~24h之內,以種子浸泡均勻為準,晾干后即可播種;拌種,將微量元素肥料溶解于少量水中,配成較高濃度的溶液,噴灑在種子上,要邊噴邊攪拌,陰干后播種。種子1kg用鋅肥2~6g、錳肥4~8g,硼肥2~6g,鉬肥1~2g銅肥2~4g。浸根施肥,用于浸根的肥料應不含為害幼根的物質,水稻及其他移植作物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時可采用浸根施肥法,將作物植株根部浸泡在溶解成一定濃度的微肥水溶液中,通過浸根微量元素進入植株體內,常用浸根的微肥是硼肥,濃度控制在0.01%~0.1%。根外追肥,即根外噴施,葉面施肥,可避免土壤中肥料不均勻對植株造成的危害,葉面施肥是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經濟有效地施用方法,用量只相當于土壤施用量10%~20%,將可溶性微肥與水配制成一定濃度的溶液,對作物莖葉進行噴施,以葉片的正反兩面都被溶液沾濕為宜??筛鶕魑锊煌l育階段對微肥需要進行多次噴施,以提高肥效。易被土壤固定的微量元素肥料鐵、鋅、硼、錳等適用于根外追肥,常用的溶液濃度是0.01%~0.1%。葉面施肥肥液不宜存放過久,應隨配隨用,以防養分重新析出,肥液噴量一定要足,過多造成浪費,過少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雨水、高溫、光照強度等因素的影響葉面肥的噴施效果,噴施時間宜選擇在無露水時進行,無風的陰天、晴天早晚,以下午16:00以后是噴施最佳時間。每隔7~10d噴1次。
2 微肥施用技巧
與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 。要實現作物優質高產,只有在施足大量元素的基礎上施用微肥,增加微量元素有效性,才能促使作物表現出明顯的增產效果。微肥與氮、磷、鉀配合施用,可實現土壤供肥和作物需肥平衡,提高各種肥料綜合利用率。根據土壤條件不同,針對性施用微肥。多年連作的地塊、不同類型、不同質地的土壤易出現微量元素的缺乏,應針對土壤中微量元素狀況合理施用微肥,才能提高施用效果,達到促熟、增產的目的。而影響微量元素有效性的首要因素就是土壤的酸堿性,應注意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使微量元素呈可利用狀態,如酸性土壤,可施用適量石灰或施用有機肥料調節。嚴格控制用施用量和濃度。作物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從適量到過量的范圍很窄,因此要嚴格控制用量和濃度,施用時不可任意加大用量或提高濃度,否則會造成浪費,作物不僅不能被吸收利用還會引起植物中毒,污染土壤與環境。合理選擇和施用微肥。不同作物對不同微量元素的敏感程度、需要量、肥效反應不同,施用效果也有明顯差異,應因不同作物的需要合理選擇,恰當施用。如禾本科作物對錳敏感;豆科作物對鉬、硼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