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艷
摘 要:從2015年開始,我國開始對“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進行調減,主要為了解決商品玉米我國收不了、倉庫存不下、市場消不掉的問題,為了使農業供給側結構合理化,各地積極而為,出思路,想辦法,經過2a的努力,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本文主要介紹各地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和做法。
關鍵詞:玉米;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方略;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017
“鐮刀彎”區域的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我國的1/3左右,其中黑龍江玉米面積調減力度較大,2016年和2017年這2a調減玉米面積226.67萬hm2,占我國調減玉米面積的60%,2017年,玉米調減98.47萬hm2,鮮食玉米、蔬菜等特色作物擴大到近113.33萬hm2,減少普通玉米、增加特色玉米、水稻、大豆、蔬萊和經濟作物等面積;在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謀劃中,將市場銷售好、質量效益高、能促進農民增收的高效作物列入結構調整目標,實施多方面調整發展方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實現區域發展帶動,著力打好板塊經濟產業牌、特色主導產業牌。以“區域化布局,集群化發展,分層次指導,分類別引領,瞄準市場,緊扣高效”為原則,制定農業發展戰略;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引領,形成標準化種植、規?;a、產業化發展的格局。
1 調整發展方略
1.1 調整發展理念
堅持大農業、大生態、大循環、大科技、大市場理念,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向廣度、深度發展,為農業結構調整作理念引導。
1.2 調整發展思維
要跳出糧食生產與農業結構調整有所矛盾的思維方式,把穩定優質玉米等糧食作物作為前提,提升產能和品質作為根本,使糧食生產與其它產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1.3 調整導向作用
堅持國內外市場導向、社會消費導向和特色產業導向,做到數量與質量、成本與效益、總量與結構、生產與生態并重。
1.4 調整發展重點
堅持優勢發展理念,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培育優勢產品、農業支柱產業和特色農業品牌,優先發展具有優勢和特色的產業或產品,發揮出競爭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優勢,防止盲目跟風,避免同業、同質競爭。
2 采取主要措施
2.1 強化方向引領,宣傳動員,實現思想觀念全面調整
種植業結構調整順利實施,良性循環關鍵在于調動生產主體的積極性。相關職能部門從農技、農機、農經、蔬菜產業、畜牧等各個領域縱向推進,各個鎮街村因地制宜橫向鋪開,組織農業干部、新型經營主體、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深入開展調研、培訓和座談,分析現狀,認清形勢,吃準政策,抓緊行動;逐級開展結構調整的部署安排,結合區域特點拿出自己的調整策略,變被動勸調為主動要調,大部分群眾實現了以“圍繞土地發展生產”為“圍繞市場發展生產”的思想觀念轉變。
2.2 進行思路謀劃、精準定位,實現發展戰略全面調整
在玉米主產區,玉米收入在廣大農民的收入構成中占有重要比例,結構調整壓力巨大。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多種有效形式,結合本地自然資源和發展現狀,圍繞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價值鏈的總目標,明確“一減多增”調優結構,快速推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的發展思路,引領本地農業產業結構快速調整,推進農業生產穩步發展。
2.3 加強區域打造,突出優勢,實現重點作物全面調整
突出優勢產業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敗的關鍵。對各個優勢作物、優勢產業實現精準區域定位。重點打造優質大豆高標準示范基地、優質馬鈴薯高標準示范基地、優質水稻高標準示范基地、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基地、設施蔬菜種植基地、萬畝露地蔬菜種植基地、萬畝優質粘玉米高標準種植示范基地等。針對具體區域分布制定了產業規劃實施方案和建設標準化規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重點明確,全力調整。
2.4 發揮龍頭帶動,輻射發展,實現重點產業全面調整
龍頭企業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靈魂,在農業結構調整上確定了抓產業抓龍頭、抓產品抓品牌的措施,做強品牌效應,做大優勢企業,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全面調整。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各類展會,暢通銷售信息,擴大經營規模。為龍頭企業的信息、技術、政策服務,暢通企業發展渠道,延伸企業發展空間,實現重點產業全面調整。
2.5 借力政策扶持,牽動發展,實現重點領域全面調整
我國投資是夯實農業生產基礎、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能夠大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重點推進設施蔬菜產業基地、優質馬鈴薯高標準示范基地、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基地、萬畝露地蔬菜種植基地的發展,在基地原有規模的基礎上,加強政策爭取、技物扶持,使其快速擴增面積、擴大規模,提高標準,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戶進行農業結構調整。
在以后的農業工作中,要緊緊抓住歷史機遇,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千方百計實現農民增收、為全面實現小康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楊瞿州,楊英春.后發展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策略[J].中國園藝文摘,2009(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