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霞
摘 要:甜玉米籽粒含糖量比普通玉米高出10倍左右,食用方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本文重點從甜玉米的種子選擇、土地耕翻、適時播種、田間管理、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來具體分析甜玉米高產栽培新技術及實施要點,旨在更好地促進甜玉米的種植生產。
關鍵詞:甜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實施要點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109
甜玉米是普通玉米的一個變種,又稱水果玉米,玉米籽的含糖量要比一般玉米高出10倍左右,蛋白質中氨基酸和人體所需成分貼近且富含多種維生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甜玉米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為了提升甜玉米的品質和產量,本文重點就甜玉米高產栽培新技術及實施要點問題展開探究。
1 選擇優良的玉米品種,嚴格隔離
結合實際選擇玉米種子,玉米種子的選擇直接影響甜玉米的品質和產量。甜玉米具體分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強甜玉米3種類型,玉米種子的選擇需要結合生產需要來進行,比如:如果是作為水果蔬菜上市,可以選擇超甜玉米品種;如果是作為玉米罐頭上市,可以選擇普通甜玉米。在玉米種子選擇上還需要保證種子的播種適應地塊,且具備一定的抗旱、抗寒、高產特性,實現土壤特性和甜玉米種子屬性有效匹配。在確定好甜玉米的品種之后,需要對種子進行精選,開展曬種工作,不斷提升甜玉米種子的抗逆性、適應性。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對甜玉米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催芽處理,為甜玉米種子的健康發芽、生長提供重要支持。
2 土地耕翻和整地
甜玉米不宜連作,合理輪作能夠有效減少甜玉米種植中可能出現的病蟲害,減少草荒,恢復地力。甜玉米的整地可以重點做好以下2點工作:溝畦制作。整畦前施用腐熟農家肥15000kg/hm2作為底肥。一般畦的寬度是130cm左右,溝深20~30cm;重施基肥。在畦的中央順畦開播種溝,在播種溝中施復合肥600kg/hm2、過磷酸鈣375kg,施肥之后在上面覆蓋土層,覆蓋土層之后施加含有含氮、磷、鉀各15%(150g)的復合肥,之后覆蓋4~5cm的土層播種。
3 適時播種
播種密度。根據甜玉米的品種特點、果穗產品要求、季節要求等,需要嚴格控制甜玉米的種植密度,一般范圍內可以種植52500~60000株/hm2左右的甜玉米,將甜玉米的行間距控制在60~65cm之間;適時播種。甜玉米的播種季節安排可以綜合考慮市場供應時間、消費量、果蔬加工廠家、生產季節忙碌情況等進行。甜玉米最早播種季節是在溫度達到≥12℃的時候,在播種的7~10d之前,需要進行地膜覆蓋處理。甜玉米的最晚播種季節是在秋天溫度至少達到18℃的時候;精細化播種。甜玉米種子的籽粒比較小,重量輕,發芽較弱,頂土力較差,為此在播種操作的時候可以進行淺播,將播種土壤水分控制在60%~70%左右,甜玉米播種需要避開病蟲害的高發期,并根據當地氣候選擇具體播種時間。甜玉米的播種密度也需要根據不同品種的特性來選擇,對于偏矮的植株可以適當加大密度、對于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區也可以適當地增加密度。相反,對于灌溉條件不好、雨水量稀少的地區則是不適合增加密度。
4 田間管理
有效的田間管理能夠提升甜玉米的品質和產量。甜玉米的田間管理工作重點從以下方面進行:小培土。在甜玉米長葉期間可以進行淺中耕松土、追肥、小培土,范圍內的甜玉米可以追加施尿素150kg/hm2。甜玉米的生長害怕洪澇災害,需要做好甜玉米生長期的田間排水;培土。在甜玉米雌雄分化期的時候進行培土、施肥,甜玉米至少施加追尿素300kg/hm2、氧化鉀225kg。為了能夠讓甜玉米更好的生長,此時可以為甜玉米提供光照,同時做好灌水、排水工作;大培土。在抽雄之前,對于甜玉米需要施加尿素300kg/hm2、氯化鉀112.5kg,同時進行大培土操作。在抽雄之后的2~4d開始散粉,適時做好人工授粉;除苗及摘筍。甜玉米的種植生產存在發芽率低、出苗不整齊的問題,為此,需要在3葉期的時候進行補苗操作,5葉期定苗。在甜玉生長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剪刀除去相對弱小的筍,從而促進甜玉米更好的生長。
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是影響甜玉米品質和產量的重要因素,為此,在進行甜玉米種植的時候需要做好相應的病蟲害防治,通過預防工作降低損失,保證種植戶的經濟效益。甜玉米植株比普通玉米甜,在生長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病蟲的侵害,需要趁早防治。在防治甜玉米病蟲害的同時需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為此,盡量不要使用化學農藥,最好使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比如可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接種赤眼蜂卵塊,也可以在甜玉米心葉末期,投入應用每克含有50~100億白僵菌制作的菌粉0.5kg顆粒,從而有效減少病蟲害對甜玉米生長的影響。
考慮甜玉米的生長特點和經濟價值,需要種植戶選擇適合自己的甜玉米品種,從選種、整地、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做好甜玉米種植管理,旨在更好地促進甜玉米的種植生產。
參考文獻
[1]王凱.淺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17(1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