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于各類自然生態保護事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革新均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將集中探討天然林保護在生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生物技術在天然林保護方面的部分具體應用,并分析運用此類技術時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生物技術;天然林;林區保護
中圖分類號:S7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181
生物技術作為在近期得到長足發展的高新科技類型,隨著我國對可持續發展建設的關注愈發密切,其在生態建設方面起到的獨特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各方關注。在生態林業工程領域內,生物技術主要被用于林業資源培育及加工方面。
1 天然林保護在生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天然林保護工程作為我國生態建設的中長遠計劃工程,是為達到遏制生態進一步惡化、有效保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的根本性舉措,從而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相關效益的提高。促進天然林的保護、培育與發展工作,發揮森林的生態作用與可能帶來的經濟收益,是新時期我國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建設間和諧發展的必要舉措,因此,采取相應的尖端科學技術用以強化天然林保護效果,順應了新時期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雙重需要,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等均具有重大意義。
2 生物技術在天然林保護方面的應用
2.1 轉基因樹木與林木遺傳改良
目前,轉基因技術在林業中的應用多集中于組織培養、抗病蟲害能力和抗藥性的培養等方面。由于林木轉基因技術本質是將人們所需要的或希望出現的基因性狀從源植物中提取,并在異類細胞中表達出來,經過此種設計的林木會相應產生出有利于目標林木生存、生長的性狀或符合人類實際需要的性狀,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提升。該方面較常見的案例可包括:參考抗蟲性作物的實例,相應在林木中植入抗蟲性基因的技術嘗試;參考雜草種群對除草劑抗性提升的實際情況,而相應培育對除草劑存在抗性的林木品種;通過對林木開花和育性機制的研究,相應減少林木在此方面的光合產物消耗,從而將養分進一步集中于木材生產方面;以及通過改造基因,對木質素合成過程中的重要蛋白成分加以改變,從而改變出產木材的化學性質等[1]。
此外,在林木中采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加快林木基因變異速度,打破不同種類林木之間的雜交障礙,從而進一步擴大可雜交物種范圍,增加林木自行產生可期待性狀的可能性,從而對林木遺傳改良技術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目前人們對轉基因和遺傳改良技術的認可度和接受度普遍較低;由于在自然林保護過程中轉基因種群與野生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換不可避免,加之目前的技術水平依舊無法斷言轉基因技術會對生態環境和人們健康產生何種影響,相關人士對于轉基因林木種群的釋放與投入推廣依舊需要謹慎對待,并時刻做好相應準備,盡量降低可能造成的經濟、生態風險與損失。
2.2 林木細胞工程
林木細胞工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細胞培養、細胞重組、細胞融合、染色體工程和植物組織快速繁殖等。細胞重組意為將原植物細胞核與異種植物經去核處理的原生質體相融合,形成組合細胞的過程;細胞培養作為主要針對細胞變異體的培養技術,使部分含有可期待性狀的植物細胞或植物組織得以保留,以備后續研究使用;植物組織快速繁殖建立在細胞培養相關成熟技術的前提下,可借技術手段繁殖實現含有某一特定性狀的細胞與組織,為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研究與新性狀組織嫁接打好基礎。細胞工程經過研究,目前已在農作物中得到適當推廣;若想進一步將其應用于林業乃至天然林保護方面,依舊需要以相關技術和科學水平的進一步發展作為有力支撐,盡可能避免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風險。
2.3 生物技術在制漿造紙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制漿造紙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樹脂生物控制、生物制漿、通過生物酶處理工序改善漿料性能、生物漂白、廢液生物處理、廢紙生物脫墨等技術。通過在造紙工藝中的各項主要工序引入生物處理技術,輔以物理技術與機械技術對原料進行處理,可有效避免造紙過程中采用各類化學技術造成的污染、排放與能源消耗,從而實現造紙行業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對林木進行的基因改造技術,可培養出適合造紙工藝的木材以供生產,保證林業與造紙業雙方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和諧發展[2]。
3 結語
有效促進天然林保護工作,對促進我國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合理利用生態林提供的生態環境和林業相關資源,可以為我國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在此過程中,生物技術的合理、有效運用,可為天然林保護工作助力,促進我國生態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璞.生物技術在天然林保護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6(1):245.
[2]南海晨.天然林應用生物技術的規劃探析[J].農林經濟技術,2015(31):52.
作者簡介:張曉平(1978-),女,山東威海人,研究方向:天然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