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光 崔 雷
2018年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單方面宣布對中國、歐盟、日本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美國的舉動不僅讓整個世界都處在了關稅壁壘和貿易戰的陰影下,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猜疑和隔離也使得多邊貿易體系備受質疑,在后WTO時代下發展雙邊經貿關系也就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國與非洲之間關系不斷深化和發展,同時中國與非洲經貿之間有著極強的互補性,在后WTO時代的今天,中非加強雙邊經貿合作,對于中非雙方而言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1年12月11日,經過15年艱苦的談判,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盡管世人對于當時加入世貿組織眾說紛紜,但無法否認的一點是,中國經濟在世貿組織大家庭中迅速發展,從2001年在全球經濟占比僅有4%迅速攀升到如今的15%。中國經濟快速的崛起在讓國人自豪的同時也使得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自美國對中國、歐盟、日本大面積加征關稅以來,全球的貿易形勢更加不容樂觀。世界貿易組織初衷在于讓世界各國之間經貿更加開放、多邊貿易體系更加繁榮,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美國無差別設立關稅壁壘使得世貿組織成員之間不信任感增強,世貿組織地位也顯得越來越尷尬,后WTO時代下中非加強雙邊經貿合作也因此顯得尤為重要。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成立。相較于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更加法制化和規范化,其為了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入了關貿總協定中沒有涉及的知識產權、服務貿易等領域的內容,貿易自由化程度也進一步加深。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擁有164個成員國,成員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年6月28日)。世界貿易組織的根本宗旨在于通過實質性削減關稅等措施,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邊貿易體系,并以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逐步調降各會員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并消除各會員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歧視待遇。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一直是多邊貿易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堅定維護者和重要的貢獻者,中國早在2010年便將整體關稅率從2001年的15.3%降到了9.8%,降幅高達36%(《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年6月28日)。由此可見中國是世貿組織規則的堅定履行者。中國經濟在加入世貿組織后騰飛,加入世貿組織17年來,中國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幾乎是排名第三的日本的三倍。盡管美國是世貿組織的創始國之一,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美國開始與世貿組織的宗旨相背而行。美國對于多邊貿易系的懷疑和無差別對多種進口商品征收巨額關稅,使得各國之間貿易壁壘加深,貿易戰已經全方位展開。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第23個年頭,世界整體進入了后WTO時代。
后WTO時代最醒目的一個特征就是貿易走向的變化。盡管中國仍然堅覺地維護世貿體制下的規則,但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忽視全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美國所造成的影響。中國對于多邊貿易滿懷信心,美國卻對此心存疑慮;中國試圖進一步降低關稅,美國卻在不斷建立越來越高的關稅壁壘;中國更加開放,美國卻越來越封閉。美國可以和中國以雙邊的形式簽訂2500億美元的大單,但卻無法容忍中國在世貿體制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國。美國的轉變讓無論歐盟、日本還是中國都被迫在后WTO時代作出新的貿易選擇。
中非合作論壇迄今為止已經成立18年。中非合作論壇是中非之間交往的平臺,也是促使非洲發展的巨大動力。2000年,非洲還被歐洲描述成為一個沒有希望的大陸,也正是在這一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中非關系的快速發展開始成為非洲發展的重要動力。2014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2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22倍,中國對非投資存量超過3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60倍(《楊潔篪國務委員接受南非獨立傳媒專訪》,外交部網站,2015-10-20)。中非合作論壇推動了中非合作關系的快速發展,為南南合作樹立了合作典范,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李安山:《論中非合作論壇的起源——兼談對中國非洲戰略的思考》,載《外交評論》2012年第3期,第15頁)。
中非之間經貿總量的迅速增長在于中非之間經濟有著巨大的互補性,非洲能夠為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提供多層次多品種的豐富的原材料,中國生產出來的商品,非洲市場又能夠予以部分消化。同時,中國在非洲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既有利于非洲經濟發展,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國國內鋼鐵水泥產業過剩的局面。非洲經濟不斷發展,非洲市場不斷擴大——中非之間貿易總量才能不斷攀升。正是基于中非之間這種經濟互補性,未來可以預見的是中非關系會更加緊密、經貿合作將會進一步擴大和深化。
在中非之間經貿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同樣存在著不小的挑戰。一方面,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后中非雙方經貿的迅速發展使得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強國不再忽視非洲,同時一些新興國家諸如印度、巴西同樣把非洲作為商業拓展和地位提升的重要市場,于中國而言,國際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中國部分企業在非洲無視環境問題開采資源也與環保意識日漸增強的非洲當局相背而行。2013年8月13日,乍得政府便撤銷了中國石油公司在乍得的石油開采權(《乍得暫停中石油開采活動 稱其違反環境法規》,新華網,2013-08-15)。盡管中石油高層隨后否認在乍得違規開采,但是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和非洲當局之間環保理念上存在著一定差異和沖突。在環保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同時出臺了《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中非經貿關系發展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只有正視這些挑戰,才能贏得更多發展機遇。
在后WTO時代,雙邊貿易更加值得關注。中非雙方都肩負著國家發展、改善民生的使命。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正處于工業化興起的階段,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著技術、人才、裝備、資金的優勢,在美國執意修筑關稅壁壘、發動貿易戰的情況下,中非加強雙邊經貿合作必然會在全球產生一系列深遠影響。
中非加強雙邊經貿合作,不僅有利于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而且有利于加強中非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擴大對外貿易,提高經濟效益,加速中非雙方經濟發展,對于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產品國際化水平、對外開放水平大有裨益。
后WTO時代,美國對于全球化貿易的抵觸和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的興起,使得美國開始對中國、歐盟、日本大面積征收關稅,高額的關稅壁壘和無差別的貿易戰使得美國更加保守和封閉。中非加強雙邊經貿合作,不僅可以互利共贏,也使得中國更加開放和自信;同時中非雙邊經貿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國為推動非洲的經濟發展、擺脫貧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加強與非洲的雙邊經貿合作,可以樹立起中國開放自信、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這種大國形象與當今筑壁自封的美國截然不同,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中美雙方的差異,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從廣闊的人類發展態勢和社會進步的視野來看,在當今南北差距持續擴大、恐怖主義威脅陰霾不散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繁榮以及深度參與并分享經濟全球化的果實,對于推動世界的持久和平與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非洲有53個國家、9億人口,中國有14億人口,兩者相加共擁有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中非合作和共同發展不僅可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作出貢獻,而且更重要的還在于為大多數窮人實現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和發展權——作出貢獻,為塑造一個更合理、更公正,能使世界上大多數人在發展中受益的新世界秩序作出貢獻。
2018年7月6日,中國正式宣布對來自美國340億美金的進口貨物征加25%的關稅,以應對之前美國當局執意設立的關稅壁壘。并同時規定無論今后美國對多少金額的中國商品征加關稅,中國也必然實行同等金額的回應。美國設立的關稅壁壘不僅僅針對中國,其盟友歐盟與日本也未能幸免。在同等境遇下,中國試圖與歐盟就反制美國的關稅政策達成一致,但未能成行。一方面,是由于中國與歐盟之間文化認同存在著巨大差異;另一方面,歐盟對中國在烏克蘭、敘利亞等問題上支持俄羅斯的態度感到不滿。中國與歐盟之間國家利益的沖突使得中國希望與歐盟在貿易領域中對美采取一致的反制措施難以實現。
后WTO時代下,關稅壁壘和貿易戰不可避免,這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多邊貿易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在中美之間貿易戰已經打響、中歐之間分歧難以消除的情況下,推動新的雙邊經貿關系顯得尤為重要。非洲作為快速崛起的新興市場,擁有著巨大的經濟潛力,為世界所矚目。中非合作論壇已經成立18年,不斷完善的機制和謀求共同發展為中非雙方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非雙方加強雙邊經貿合作,不僅僅是大時代背景的需要,更是雙方務實精神的體現、互利共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