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劉榮賢
實現追趕超越,關鍵靠人才,要把矢志愛國奮斗、勇于創新創造的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上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為我們堅持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實現追趕超越,關鍵靠人才,要把矢志愛國奮斗、勇于創新創造的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上來。一是政治引領凝聚人才。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大力宣傳以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元勛、交大“西遷人”及黃大年、李保國等為代表的優秀人才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引導各類人才把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熔融合一,立足崗位踐行新時代愛國奮斗精神。二是德才兼備選用人才。集聚各方優秀人才,要既重“才”更重“德”,發掘德才兼備真人才,在擴大人才數量的同時,要更加注重人才的質量。三是用心用情關愛人才。落實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制度,大力營造拴心留人的環境氛圍,實現增人數與得人心有機統一。要積極推薦政治素質好、參政議政能力強的創新創業人才,作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范人選,建立各級專家智庫,邀請列席重要會議、參加重大活動。拓寬在專業人才中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和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注重在青年人才中發展黨員,把各類人才緊密凝聚在黨的周圍。
堅持人才優先理念,加快建設技術與產業、平臺與企業、制度與政策、生態與業態為支撐的創新生態系統,搭建產學研用合作新平臺,培養一大批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和高技能人才。一是推進校企人才合作。聚焦“三個經濟”和商洛新能源新材料、大旅游大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十大優勢產業集群,加強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聯系對接,創新“人才+產業”“人才+項目”“人才+課題”培養模式,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人才與產業良性互動局面。二是抓好創新主體培育。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以重點骨干企業為核心,以商洛學院、商洛職院建設大學科技園、重點實驗室為契機,建立技術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創客等主體協同創新,打造一批功能齊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產業平臺,推進產業鏈、人才鏈、資本鏈深度融合。三是深化“人才服務團”活動。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深化“人才服務團”支持脫貧攻堅行動,采取專家支援、進修深造、以賽代訓等,造就一批鄉村規劃師、科技帶頭人、職業經理人、“鄉村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使各類人才在基層一線實踐歷練、建功立業。
要緊扣商洛發展需要,以“六個一”人才工程為牽引,以“一谷三區三中心”數字經濟建設為帶動,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引用并重,精準識才引才用才。一是轉變人才發展觀念。在引才觀念上,要克服重行政手段輕市場引導、重物質待遇輕事業平臺、重政策優惠輕制度創新、重政績效應輕發展需求的傾向;在人才使用上,要克服重外來人才輕本地人才、重名號頭銜輕能力實績、重論資排輩輕標新立異的傾向,更加注重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加注重人才與產業的需求對接,更加注重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營造,更加注重青年人才和創新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二是堅持事業需求導向。要強化效益意識,堅持需求導向,以“才聚商洛·智撐發展”為主題,圍繞“六個一”人才工程、發展數字經濟等,因地制宜靶向引才,把人才引進與產業、項目、資金、資源無縫對接,讓人才有發展空間和潛力,與戰略布局相銜接、與產業需求相匹配,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智動力”。注重把引進與培養、招商與引智相結合,充分盤活本地人才資源,既發揮高層次人才的關鍵性作用,又發揮中初級人才的基礎性作用。三是做強人才集聚平臺。設立5000萬元數字經濟發展引導資金,依托商洛高新區、山陽高新區和縣域工業集中區,重點引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企業和電商等現代服務業,加快數字經濟公共服務平臺、大數據中心、軟件創新中心建設,推動人才向工業集中區集聚。依托蘇陜對口扶貧協作,在南京設立商洛人才引進合作孵化中心,堅持差異化引才、柔性引才,以兩院院士、“千人計劃”等為主體,引進一批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柔性使用“域外工程師”“候鳥專家”。
人才既要引得來,還要留得住、用得好。一是改進人才評價機制。完善不同類型、行業、職業人才的評價標準,突出品德評價,堅持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突出用人主體的主導作用,避免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資歷資格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二是打破人才流動壁壘。打破戶籍、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暢通人才流動通道,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促進人才資源有效配置。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促進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實施“鳳凰歸巢”計劃,開通返鄉創業綠色通道,打好鄉情牌,促進人才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遷。三是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創業創新環境、保障支持環境、人文情感環境,每年評選表彰百名行業領軍人才,表彰一批優秀拔尖人才,開展優秀人才突出事跡及重大創新成果展播推介,增強人才的榮譽感自豪感,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良好環境。四是強化人才激勵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貢獻和精神激勵機制,對認準的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重點培育、大力支持,讓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鼓勵企業實行股權分紅激勵,讓優秀人才“名利雙收”。加強人才醫療保障、社會保險、子女就學、落戶居留等服務,真正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