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燊(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矣光明簡介:矣光明,1944年出生,彝族,峨山彝族自治縣四弦彈唱文化傳承人和當地祭祀活動主持人,曾任職過茶廠廠長。擔任縣級傳承人多年,收集和創作了大量的四弦獨奏曲目。其中代表作品于《下自攏總》《漆樹花開》《金竹尖尖上》《阿姐阿機若》《騾子馱棉花》《阿哥新平人》《飄帶》等被編入到古滇國文化研究資料之《古滇國音樂》一書中。2011年11月,因在四弦彈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做了大量工作,矣光明本人被收錄到《峨山彝族一甲子》一書中。
峨山彝族自治縣居住著彝族、漢族、哈尼族、回族、蒙古族等20多個民族,但是彝族是峨山縣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主體民族,大聚居大分散是峨山彝族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和勒蘇3個支系。其中,納蘇和聶蘇中的“納”和“聶”為“黑、黑色”的意思,都源于古代彝族先民,他們崇尚黑色,而“納”與“聶”僅是方言的差別而已;而勒蘇的“勒”為“野外、山野”的意思,這與勒蘇支系生活居住的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納蘇支系分布在縣內中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岔河鄉、甸中鎮、大龍潭鄉、富良棚鄉和塔甸鎮的部分地區;聶蘇支系分布在東南部和南部的雙江鎮、小街鎮、化念鎮和塔甸鎮的部分地區;而勒蘇支系人口比較少,主要聚居在塔甸與相鄰的富良棚鄉的部分地區。由于彝族居住地區很廣,支系繁多,在山區集中聚居的地區用彝族語言彈唱,住在內地縣城附近和與其他民族雜居的地區,則用漢語彈唱,但還間用一些彝族語言的襯字和襯詞。不同的居住環境以及語言特點,使得峨山四弦彈唱文化都具特色。
2018年9月10日,筆者獨自奔赴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鎮亞尼村,對峨山四弦彈唱文化傳承人矣光明進行口述訪談,主要訪談內容包括矣光明的個人從藝簡史、當地政府部門對傳承人的保護政策、當地特有文化傳承發展等方面。

高玉燊:矣光明老師您好!峨山彝族自治縣是全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支系繁多,文化語言各有不同。在這么特殊的一個人文環境背景下,是否對您的四弦彈唱學習和發展有影響呢?可以具體談一下是什么樣的影響嗎?
矣光明:我1944年出生,記得父親曾告訴我,最早我們是石頭村人士,由于當時國民黨軍人和當地地主打仗分田地,為了躲避戰亂,父親帶著我和部分村民一同搬到了離石頭村不遠的亞尼村來躲避戰亂,這對我后來學習四弦彈唱文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和條件。亞尼村屬于塔甸鎮,而塔甸鎮亞尼村正好處于峨山彝族自治縣3個彝族支系文化圈的交叉點,在這里每逢火把節或者農收佳節時,三個支系的很多老人和村民都會聚集在一起舉辦大型的活動,這給我學習彝族四弦彈唱的調子提供了一個非常豐富的資源。每逢佳節我都會和父親去參加當地活動,隨著我慢慢長大,也開始跟著村里面的老人學習四弦彈唱調子,加上塔甸鎮的獨特地理位置,我從其他老人的身上學習到3個彝族支系的彝族調子,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彝族四弦調子,后來還成了村子里面的領軍者。另外,1964年,我外出闖蕩,開始去挖公路,當時所挖掘的公路是峨山縣與新平縣唯一的一條二級公路。公路修通后,我到新平縣林業局做了兩年的臨時工。新平縣現在被稱之為彝族傣族自治縣,這和當時彝族和傣族人口占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有關,在新平這段時間我又有機會學習當地彝族人的四弦彈唱小調,這是峨山彝族自治縣所沒有的,因此我一身可以說沉淀了頗多的四弦彈唱的彝族調子。
高玉燊:家庭環境對您的四弦彈唱創作有什么影響嗎?
矣光明:家庭非常重要,我有5個孩子,10個孫子孫女,現在還有曾孫子孫女,我非常的幸福,以前每逢我們家有喜事,例如孫子孫女結婚辦宴席,我都會和老伴約著村子里面的老人們載歌載舞慶祝,有時候我還會即興來一段花燈,自己唱自己演,一家人其樂融融。另外,我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在新平縣,為了表達對他的思念和每次見面時的激動心情,我創作了《阿哥新平人》四弦調子。在彝族調子里面大部分的調子都是表達阿哥和阿妹之間情人約會的內容,表達戀情的占多數。但這一首調是例外,這首調子是四弦彈唱的形式,但它的內容卻和阿哥阿妹約會調子有所不同,歌詞表達的內容大意是:今天是一個大家難得相聚的好日子,阿哥是新平人,阿哥和弟妹來跳大娛樂,阿弟和嫂嫂也來跳大娛樂,跳么就一起跳嘛,一家人熱熱鬧鬧一起來跳大娛樂。
高玉燊:您作為峨山彝族自治縣的四弦彈唱文化的傳承人,您有做過哪些文化保護的貢獻呢?
矣光明:我2000年被評為峨山彝族自治縣四弦彈唱文化傳承人,除了我還有另外一位小街鎮的傳承人。年輕時我們經常會被縣上或者塔甸鎮邀請到當地演出節目,曾代表縣出訪過勐臘等地,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想過要將此生我所學和所創的彝族四弦調子想辦法傳承下去,我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收徒弟,找一個傳承人,但是事與愿違,村子里的年輕人因為要養家糊口,大多都外出打工,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峨山四弦彈唱文化。另外,在2000年的時候,在縣上工作的文工團人員來記錄過我的四弦調子,為了配合當地政府部門傳承保護本民族文化,我積極配合工作人員記錄過我的四弦彈奏譜子,后來我的四弦彈奏譜子被記錄到《古滇國音樂》一書中,代表性的作品如《下自攏總》《漆樹花開》《金竹尖尖上》《阿姐阿機若》《騾子馱棉花》《阿哥新平人》《飄帶》等12首四弦獨奏曲目。但是我并不是很滿意,記錄人員整理出來的譜子,僅僅有簡譜的記錄,這不科學,四弦彈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不僅僅有四弦的彈奏部分,還包括打跳的動作和歌詞演唱部分,記錄人員最后給我看的只有簡譜記錄,連歌詞都沒有,我很不滿意。
高玉燊:矣光明老師,能否請您再為我表演一下這些曲目?
矣光明:可以!
高玉燊:矣光明老師,我想和您說一件可能讓您難過的事情,我自己從小學習鋼琴,雖然第一次較深入的了解四弦,更沒有演奏過四弦,但是這份由當地文化局所記錄下來的簡譜是有存在問題的。首先,您在演奏過程中有很多的裝飾音部分記錄人員并沒有記錄下來,這是不應該出現記錄問題,我覺得即使難以記錄,也應該有文字性描述才對。另外,旋律記錄有漏音的情況,這是記錄最基本的要求,不但記錄的音符有缺失,記錄者的工作人員還二度創作,自己加音創作,我覺得這樣的行為非常不尊重您。
矣光明:這也不能全怪他們,我知道以前我們縣份上的文藝工作人員都不容易,很少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何況我自己也無法記寫譜子,我們都很為難。
高玉燊:我覺得有必要重新記錄和整理您的四弦彈唱譜子,只有正確的記錄和整理才能真正做到四弦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不僅僅是對您負責,也是對我們的子孫負責,不然把錯誤的記錄傳播出去,會毀了我們自己。
矣光明:你說得非常對!要不是你今天幫我看看這些他們記錄的譜子,估計我這輩子都不會知道,不會知道當時的工作人員竟然這樣記錄譜子,那你能幫我記錄下來嗎?年輕人!這不僅僅是為了我,我已經74歲了,不瞞你說我現在還患有肺癌,我真不愿意讓我平生所學的知識隨我而去,我要把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給保留下來,正確的保留下來,年輕人你愿意幫我嗎?
看著老人家蒼老的面龐、花白的頭發,我鄭重地點了點頭。我從內心非常不是滋味,自己從小學習的是鋼琴、學習的是西洋樂器,卻從未對中國文化做出過任何貢獻,我深表自責。內心告訴我必須立馬去整理這位老藝人平生的峨山四弦彈唱文化。
高玉燊:您對峨山四弦彈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什么建議嗎?
矣光明:1951年5月12日,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峨山彝族自治縣誕生,峨山彝族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彝族文化,這種優秀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滋養著一代代彝族的優秀兒女。我不求國家能夠給我多少資金上的資助,但作為峨山四弦彈唱文化的傳承人,我有以下幾點對本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一)我很愿意走進學校課堂,我覺得峨山四弦彈唱文化可以作為當地特有的音樂文化課進入到學校當中。近幾年愿意傳承峨山四弦彈唱文化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大部分年輕人都跑到城里面打工,村子里面留校的只有低齡段的孩子和我們這些高齡的老人。中年人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必須外出打工。因此,我提議把峨山四弦彈唱文化引入中學或者是小學是非常好的一條建議。首先,可以結合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特點,學習當地文化。另外,還能在學校里面完成國家的教育任務,無論是對當地文化的繼承還是對孩子的成長學習都是非常有利的。作為峨山四弦彈唱傳承人,我自己很愿意到當地學校再做出點薄弱的貢獻。
(二)健全保護機制。現在我們老一輩的傳承人幾乎都已經70歲以上了,我們這一群人當中,有的老人還在以干農活來維持生計,何談安度晚年?何談傳承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的任務。可是我們現在70多歲的老人還農忙于田間?像我這樣的很多老人怎么去傳承文化?隨著年齡的增大,有的老人也已經去世、有的老人記憶力在衰退、有的老人因身體原因都不能載歌載舞了。我覺得政府部門應該認真落實中央的政策,健全老年人保護機制。
(三)政府部門應鼓勵當地年輕人去傳承自己的文化。以前每年的火把節,縣上都會邀請峨山四弦彈唱傳承人到縣上去演出,并且按照每年峨山彝族自治縣火把節的傳統,在那里人們載歌載舞,撾羅、歌唱非常樂呵。近幾年因廣場舞的風靡,人們不太愿意撾羅,各村委的文藝團中中年的人和孩子更愿意跳廣場舞,很少有人愿意撾羅。以前人群都是跟著峨山彈唱四弦的藝人圍成圈來撾羅的,現在隨著會峨山彈唱四弦調子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只能繞著幾個音響來撾羅,氛圍并不熱鬧。另外,現在年輕人大都出外打工,傳承的人少之又少;有的他們從心里面就抵觸這些文化,還毫不在乎地說出“學這些有什么用”的話,年輕人很少愿意去學的。因此,增強傳承與保護的意識非常重要,政府及當地人民應該增強傳承與保護的意識,積極參與到保護和拯救自己民族文化的隊伍中。
傳承人作為藝術形式的承載體和傳遞者,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使命。當前峨山四弦彈唱文化傳承人在民族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仍面對著嚴峻的形勢,經歷著各種挑戰。矣光明作為峨山四弦彈唱傳承人的現狀并不是單個現象,當地政府在對當地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的不足與過失,可能不能真正意義上保護當地民族文化,而且有可能失去這些寶貴的文化,這一點必須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倘若不能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不再反省自身做出相對應的回應,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將會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政府部門應該想方設法科學地記錄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文化傳承人,讓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穩定繼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