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桂花
內容提要 本文結合《廈門日報》開設八年的政法新聞專欄“花花視界”,闡述政法新聞報道如何將專業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差異化的特色民生新聞,不僅能發揮普法功能,還能給民眾以法律警示和深思,形成信息和內容的增值。
作為一名《廈門日報》記者,筆者主持報社為本人專門開設的政法新聞專欄“花花視界”,八年來,通過近千篇、超150萬字的報道,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出政法報道如何提升閱讀率、講好政法故事的經驗。欄目被司法部等多個部門聯合評選為“全國法制名專欄”,筆者也在廈門日報社舉辦的讀者節活動中,被廣大讀者投票評選為“最受歡迎的記者”。
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等部門代表國家行使權力時,其工作一般都十分嚴肅,容不得半點疏忽與差錯,其對外發布的內容往往更強調規范專業,也因此難免顯得生硬,普通百姓不易讀懂。政法新聞記者要積極充當政法機關的第一解說員,爭取成為政法機構“編外新聞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接地氣進行報道。
許多城市的法院會不定期地發布各類典型案件,如廈門市中院公布過“某某年度十大民生案件”“知識產權保護十大精品案例”“50年十大標志性案件”等。法院公布的這些經典案例,往往因對表達規范的強調而顯得生硬難讀,遇到這種情況,筆者就會請教法院法官、高校法學院教授和執業律師等專業人士,從與民眾最相關的角度在《廈門日報》專欄“花花視界”刊發,就每個經典案例的亮點,進行簡明扼要、專業又不失通俗的點評,讀來令人豁然開朗。
廈門市集美區法院曾發布“懸賞執行”新規定:一旦被執行人拖延履行法律義務,符合懸賞執行條件的,申請執行人可向法院申請發布懸賞執行公告,歡迎社會舉報,因舉報執行成功,向舉報人兌現最高20%的懸賞金。這一規定對于破解“執行難”有示范意義,對于“老賴”有極強震懾力。筆者立即聯系法院通訊員,獲取“執行難”典型案例;采訪法院法官、高校法學教授、執業律師等,對“執行難”具體案例進行點評分析,最終寫出《集美法院在全省首推“懸賞執行”治老賴》,詳細解讀了這一創新舉措,將艱澀的法律文書變成通俗易懂的道理。文章見報后,受到廈門市法院系統高度評價,借此也密切了與法院領導、通訊員的交流合作。
要成為政法機關“編外新聞官”,跑線記者需要熟悉掌握法律知識,擁有一定的人脈資源、新聞信息渠道,這樣才能旁征博引,將專業的法律知識寫得既準確,又通俗。政法記者要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在以下三方面強化學習:
一是努力學好法律知識,特別是一些常見的法律常識。很多媒體負責采訪政法機關的記者,以中文、新聞專業居多,法律知識少,那么必須利用各種機會多學習法律知識;而法律專業科班的畢業生有時為求準確,對法律條文的表述不加任何改變、變通,自己能讀得懂,就以為普通讀者就能看得明白,他們寫出的政法新聞可能會更“晦澀難懂”。要寫好政法新聞,一定要多讀《實用民事手冊》《勞動爭議處理手冊》《合同法100問》等普法常識書籍,多看新近發生的法治新聞報道,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加深記憶。
二是要從社會大眾角度多問。這個道理比較好理解:律師是為當事人服務的,媒體是面對社會大眾的,雖然都不能違反法規,但出發點不同,立場、角度、行文表述有時完全不同。對于一些案件中呈現的熱點問題,如“如何厘清正當防衛、防衛過當、無限制防衛的區別”“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如何區分”等,在收到政法機關發布的通稿時,媒體跑線記者若能站在公眾立場上“多個心眼”,提點建議,很多時候由此產生的輿情也能減少不少,跑線記者在政法機關的影響力必將得到提 升。
三是在政法系統多交朋友。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政法新聞專業性強、法律術語多,單靠一己之力,難免不出差錯。做好政法新聞解讀,記者需要與通訊員搞好關系,能拿到第一手資料,同時,需要熟悉政法各個領域的辦案專家、法學教授、執業律師等,與他們形成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第一時間可以聯系、解讀,或者獲取案件等新聞素材。
八年來,“花花視界”新聞專欄的每篇報道均力求對相關信息、案件反復梳理、思考、提煉,內容豐富、可讀性強,形式活潑新穎,以小標題分章節講故事的形式傳遞法治大道理,深受廣大讀者青睞。《廈門日報》曾刊發了一篇長達2/3版的長篇通訊《丈夫“潛伏”七年歸來,追討百萬股金》:47歲的怡晴與大海結婚生子后,大海離奇失蹤,當時家產只有5萬多元的股票,怡晴邊做生意,邊帶兩個孩子,艱難度日。她想盡辦法找不到大海,以為丈夫已不在人世,經律師建議起訴離婚,通過公告送達產生法律效力。后來,怡晴生意越做越大,大海突然現身,要求分割當初那5萬多元股票產生的復利160多萬元。怡晴又驚又氣,調查行蹤發現,大海“失蹤”期間去上海買了一套豪宅,安了小家,還有一個11歲的兒子,而這個新家的女主人就是自己昔日服裝公司的售貨員。多年被欺騙,怡晴無法控制感情,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起訴大海犯有重婚罪。這起離婚訴訟案件情節跌宕起伏,加上生動鮮活的漫畫插圖與專欄作品主題相得益彰。
敘述這些離奇情節的同時,報道進一步探討法律問題:怡晴與大海在法律上已離婚,她能否狀告前夫重婚呢?“花花視界”采訪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就“是否重婚分兩個階段看”等觀點全方位解讀,進一步拓展、延伸報道內涵,提升了政法報道的警示意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花花視界”專欄幾乎所有報道都從人的角度,將枯燥的法律判決轉換為人情味十足,動人心弦的故事。福建省武夷學院一名教師一篇480字的散文,被全國30多家出版社“盜版”侵權,筆者在采寫時,除了刊發消息:《一篇480字散文遭30多家出版社侵權》,還從散文內容入手,通過人物訪談的方式,揭秘作者難能可貴而又典型傳奇的維權故事。
政法新聞報道除了發揮普法宣傳功能外,還要通過引入評論性觀點,主要是為了引發讀者思考和探討,給民眾以法律警示和深思,形成信息和內容增值,這正是許多受眾所喜聞樂見的新 聞。
2009年中秋節,一名小伙子在廈門“狀元王中王”博餅大賽中接連博得兩輛轎車,很快與公司產生矛盾:公司認為博餅是公司行為,獎品應歸公司,而小伙子認為參博是個人行為,獎品理應歸個人。博得第二輛轎車后,小伙子次日便不得不辭去工作。
中秋節博餅活動在福建閩南地區非常盛行,老幼婦孺都熱衷參與。這起廈門史上首例博餅糾紛案受關注程度可想而知。通過全程采訪案件審理,筆者最后直截了當以《連博兩輛轎車,獎品到底該歸誰?》為題進行報道,除詳細報道小伙子連博兩輛轎車的全過程,還專門梳理了庭審激辯的四大焦點:“職務行為還是個人行為”“發票稅單是不是權屬憑證”“單位能否作為博餅主體”“博餅活動是否可以代博”等,回答讀者最關切的話題。
《網聊記錄能作為法庭證據嗎》《父親偷牛坐牢,女兒該不該獲救助?》等報道,都是通過透視每起案件,引導讀者對人生、對法律等深入思考,并通過配發評論的方式,旗幟鮮明闡述觀點,引領輿論。《父親偷牛坐牢,女兒該不該獲救助?》源于身為農民的陳某盜竊別人家賴以謀生的耕牛,其行可憎;可作為父親的陳某偷牛的真實目的,卻是為給女兒交書本費,令人憐憫;廈門市翔安區檢察院的做法可圈可點——時任副檢察長陳延安一行人前往陳某女兒就讀的學校探望,并資助孩子上學。司法機關如何執法更具人情味?在報道這起案子的同時,文末配發評論《司法文明應走得更遠》,呼吁給被告人家屬貼“有色標簽”要不得,對被告人家屬人性化關懷應制度化。 (作者是《廈門日報》“花花視界”政法新聞專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