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攝影團隊“5個服務意識”的發展策略與新聞實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朱熙勇
內容提要 面對新媒體沖擊,《楚天都市報》攝影團隊重新梳理發展方向、思路,提出了以優質內容為讀者服務、以工匠精神為內容生產力服務、以影像專業化對外服務等多個意識轉變,鞏固、擴展攝影部的作用和影響力。本文分享了相關新聞實踐的操作和心得。
隨著新媒體發展,手機攝影、短視頻的廣泛運用,新聞攝影的傳播形式、傳播主體和傳播媒介發生巨大變化,某些紙媒陷入裁員、撤銷攝影部等困境。作為從業多年的新聞攝影人,筆者認為傳統媒體新聞攝影需要重新梳理發展方向、思路?!冻於际袌蟆窋z影團隊(以下簡稱楚報攝影團隊)提出了以優質內容為讀者服務、以工匠精神為內容生產力服務、以影像專業化對外服務等5個服務意識。
近年來,“內容為王”被越來越多的媒體人提及,一些商業互聯網巨頭開始在內容領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筆者認為,媒體形態會發生變化,但記者不會消亡,內容更不會消亡。無論新舊媒體,本質都是內容載體。因此,傳統媒體要想活下去并活得好,都離不了內容這個“命根子”。
楚報攝影團隊意識到,只有轉變以往作風、增強服務意識、勇于突破和創新,才能在傳媒競爭中增強新聞攝影的競爭力。2018年,楚報攝影團隊為挖掘優質獨家新聞,先后開設了“記者走基層·聚焦新行當”“你我陌生的大武漢”和“記者走基層”3個系列攝影報道欄目,這些欄目由攝影團隊自采自編,一期一個主題。每個主題以整版形式在報紙的重點版面呈現。這些欄目對稿件質量要求高,見報頻率快,最多時每月達13個攝影專版,獨家新聞占95%以上,這是過去不曾實現的。這種以影像為主進行專欄報道的形式,提升了《楚天都市報》獨家深度報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一)“記者走基層·聚焦新行當”欄目為讀者揭密新行當。不經意間,老行當漸行漸遠,新行業撲面而來。這些深刻影響人們生活的新職業有諸多吸引讀者的前沿技術和潮流元素,同時普通人又難以接近和深入了解。捕捉到讀者群體的需求,自2018年初,楚報開設“記者走基層·聚焦新行當”攝影專題欄目,對這些新銳職業一一進行梳理。區別于之前的專題報道,這次專欄設置主要突出兩個特點:一是變文字為影像,攝影記者作為主要擔當,以視覺語言為主、文字語言為輔,講述新行業、新故事。因此在選題上,重點選擇有視覺表現力的題材,如女子無人機空中噴火隊等。二是變零散為系列,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內,以系列報道的形式介紹一批新職業,形成社會影響力。系列報道聚焦有軌電車護航者、短視頻網紅等15個新行當的從業者。多個獨立報道集合在同一主題下,以求對新聞事實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報道,受到讀者歡迎。
(二)“你我陌生的大武漢”欄目帶讀者感受“每天不一樣”的“新武漢”。2015年9月20日,以“武漢,每天不一樣”為主題的武漢城市形象宣傳片,登上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屏幕。近年來,武漢發展快、變化快。以往諸類武漢新發展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但沒形成整體,尤其缺少從市民角度出發的優秀作品。為此,“你我陌生的大武漢”欄目系列影像報道換位思考,站在市民角度,市民想看到什么,對什么感興趣,記者就拍什么。攝影團隊為讀者四處打探,用鏡頭帶著市民尋找武漢新地標、新風物。武漢是一座“橋之城”,長江武漢段已建、在建的大橋達11座。市民每天生活離不了橋,對建橋過程興趣頗濃。記者進工地、上天梯,從高空俯拍,完成《長江上空架天梯》報道,讓讀者從另一角度俯瞰自己生活的城市和城市建設者。報道被《人民攝影報》整版轉載。系列報道中《江城的樓頂風光無限美》《水中低頭族》等受到讀者肯定。
(三)“記者走基層”欄目采用蹲點式采訪,挖掘基層真實而有溫度的新聞?!冻於际袌蟆吩錆h,輻射湖北。攝影記者深耕武漢的同時,還要兼顧全省地市州的讀者。2018年,“記者走基層”新欄目設立。欄目突出三個特色:一是不限主題。地市州的題材都可以在此發表,讓楚報更具荊楚地域特色,全省各地的讀者都能看到本地新聞,增加對楚報的親近感。二是稿件直采。以往地市州稿件主要來源于地方通訊員,新聞深度和圖片質量難以保證。設立“記者走基層”新欄目,促使攝影記者到地市州蹲點采訪,拉近與基層的距離,報道更貼近、新聞價值更高。三是攝影唱主角。以往省內新聞都是“攝影記者跟文字記者走”“攝影唱配角”。這次改為“攝影挑大梁”,用影像記錄荊楚故事,報道強調畫面感和真實感。欄目開設4個多月,《帶上母親和2歲幼女 武漢女干部扎根深山扶貧》《神龍故里挖洞人》《大學畢業生“娃娃”羊官》等一大批有影響、有關注度的獨家新聞見報。
攝影記者在新媒體時代要取得優勢地位,必須以“工匠精神”來對待攝影。楚報攝影團隊2017年建設目標是打造扎實的工作作風。這一成果在當年的國慶策劃報道中得到驗證。2017年9月27日下午,《楚天都市報》編委會確定“國慶·航拍荊楚大工程”系列攝影專題策劃報道:國慶長假期間,每天一個攝影整版,專題報道湖北重大的民生工程。要拍攝7個工程,發7篇報道,發7個整版,要求3天內交齊稿件。所有攝影記者在接到任務的當晚就出差采訪,分赴十堰、荊州、恩施等地,按時完成所有拍攝。
2018年,楚報攝影團隊建設的目標定為業務過硬,要求記者拍出有社會影響力和感染力的“硬照”,實現“拍好新聞照片”成為楚報攝影記者的使命擔當和自覺行動,“工匠精神”為報社的新聞報道服務。
7月下旬,筆者得知湖北保監局的一位32歲的女干部王慶年,帶著不足2周歲的女兒和母親扎根十堰市竹溪縣匯灣鎮榮玉村駐村扶貧。該村位于鄂陜交界的大山深處,全村尚有82戶258人未脫貧。王慶年響應號召,多次主動申請到榮玉村駐村工作,今年3月,獲批之后她又申請延長一年。7月23日,報道組一行三人驅車600多公里,來到榮玉村。跟蹤王慶年的扶貧足跡,筆者心生感觸,如果不是扶貧工作,王慶年不會走進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與村民打成一片,成為百姓信賴的村里人和脫貧致富的領路人。在她的帶動下,榮玉村發展養蜂業,預計今年可增收12萬元。她的事跡感動了村民。報道組堅持每天10多個小時跟隨觀察王慶年,用鏡頭捕捉下表現她性格的表情神態。組照中,拍攝了王慶年在蜂場學藝時被蜂蜇,疼痛流淚的表情;拍攝了丈夫探親返回時,母女在村口送別依依不舍的場景;拍攝了月光下的玉米地旁,她唱著歌哄女兒入睡的溫馨表情……
2018年8月1日,《楚天都市報》用兩個攝影專版,以《帶上母親和2歲幼女,武漢女干部扎根深山扶貧》為題,獨家報道了這一事跡,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在楚報官方微博等新媒體上,網友們對王慶年點贊不已,多家主流網站也紛紛轉載這一報道。網友門紛紛感嘆 “真令人感動,(這是)行動的力量”“ 不容易,值得稱贊!”“點贊新時代之青年!”……
傳統紙媒新聞攝影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專業化和社會化融通,立足點和著力點是內容為王、技術為先和自立為本。筆者認為,除了版面,紙媒攝影部的能量將有更多渠道和方式在社會傳播,促進攝影與社會活動緊密融合。
(一)強調裝備和技術專業化。近年來,《楚天都市報》確立編輯記者拍攝短視頻的制度,攝影團隊的著力點和優勢集中在航拍視頻方面。航拍已在全媒體競爭中開始嶄露頭角。
2018年,剛剛改造完畢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迎接四海賓朋。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是在露天采礦區的礦坑上建立起來的人工“自然景觀”,在長達120余年的礦冶活動中,遺留下深度達444米的亞洲第一采坑。4月17日,楚報攝影團隊航拍了這一人造地質奇觀?!镀嬗^!亞洲“第一天坑”盛裝出鏡,坑口面積達150個標準足球場、深444米》短視頻在楚報官微播放量達170萬。

□ 上圖為7月23日下午,烈日炎炎,王慶年全副武裝跟著養蜂能手學藝,沒一會兒,衣服就被汗水浸透。

□ 中圖為7月24日上午7點,來探望的丈夫呂長朋要回武漢上班了,王慶年和母親帶著女兒在村口的拱橋上為愛人送別。

□ 下圖為7月23日晚,村頭月光下的玉米地旁,豆豆在王慶年輕柔的兒歌聲中安然入夢。
(二)專業化與社會化進行有效對接,以紙媒的影像專業優勢對外擴張,為社會服務。2018年5月,湖北省以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為重點,遴選出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漢繡、雕花剪紙、蘄春艾灸療法等飽含荊楚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項目,發布了《湖北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楚報攝影團隊第一時間制定出“聚焦湖北傳統工藝”的拍攝計劃,選定了30個適合拍攝的項目,以圖片為主,按照精致、極致的影像要求,一個項目一個版逐一報道,計劃兩年內完成所有項目的報道。目前已刊發了8個項目,均受讀者好評。
30個傳統工藝項目的拍攝,既留存了傳統工藝,也宣傳了傳統文化,成為珍貴的影像資源。團隊也計劃申報政府專項資金,爭取獲得政府資金扶持,出版《楚天傳統手工藝》圖書,這將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新聞攝影走出紙媒、突破傳統、邁向社會需要進行更多嘗試。2018年10月19日晚,《編鐘與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在武漢奏響,拉開“新時代·新成果”——第三屆湖北藝術節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優秀作品展演的序幕。藝術節組委會把所有舞臺戲的攝影交由楚報攝影團隊承擔。攝影團隊拍攝的圖片交付主辦者自由使用。 (作者是楚天都市報攝影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