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林
內容提要 大型論壇主題設置緊隨時代熱點,極易吸引受眾注意力。在融媒體時代,攝影記者如做好相關報道?
當前,我國各類大型論壇活動數量眾多、題材豐富,主題設置緊隨時代熱點,議題關注度高、價值信息大、新聞價值高。攝影記者如何在論壇報道上避免“走過場”?如何滿足融媒體傳播形態下的論壇報道需求?
有人認為大型論壇活動場所固定、拍攝對象明確,“臨場發揮”不遲。筆者認為這一思路無法滿足當下傳播需求。提前做好拍攝準備,利于清晰了解活動內容,準確把握拍攝節奏,同時可以提前發現問題,為現場拍攝創造有利條件。
(一)了解活動信息,對拍攝任務做到心中有數。大型論壇活動一般都提前進行活動預告,攝影記者應當提前了解主題、議程、嘉賓等重要信息,尤其需要特別注意重要信息的變更,以免誤導拍攝。
(二)關注重點嘉賓,抓住整場拍攝的核心。大型論壇活動的主角是重點嘉賓,他們是行業內較有影響力的群體,是受眾關注的核心。攝影記者往往會遇到個別嘉賓沒有面對鏡頭的經驗,導致上鏡效果差。因此,攝影記者應盡量嘗試各種方式跟嘉賓溝通,往往可以抓拍到理想畫面。
(三)重視現場環境,爭取最佳拍攝光線。對大型論壇活動攝影來說,最理想的拍攝環境并不是每次論壇活動都能遇到。大型論壇活動一般在室內舉行,因此,攝影記者在活動舉辦前與組織者溝通光線問題尤為重要。同時,攝影記者作為旁觀者,不能對論壇活動本身進行調控,表面上看創作空間有限。因此,拍攝角度要豐富,構圖要講究。多思考、靈活運用現場的各種元素,可以抓拍、構思出精彩畫面。此外,為了獲得豐富的角度和構圖,攝影記者需要“勤跑腿”,在現場不斷變換位置,拍攝更多不同畫面,以滿足后期各類報道需求。
大型論壇活動持續時間短則不到兩小時,長則一天甚至數天,攝影記者要將看似平淡的場景拍出好效果,離不開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磨練。攝影記者需要敏銳觀察、不斷思索,對所需畫面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要掌握好拍攝節奏,抓住重點、靈活應對,避免狂轟濫炸式的拍攝。
(一)胸懷全局,拍攝內容要齊全。大型論壇活動的主角是重要嘉賓,但攝影記者不能只盯著他們,俗話說“紅花還需綠葉襯”。為更完整地展現論壇活動的現場,攝影記者需要將拍攝內容分為三類。
第一類拍攝內容是人物,包括主講嘉賓、對話嘉賓、出席領導、主持人、觀眾等。其中主講嘉賓是重中之重,要盡可能多角度拍攝,涵蓋全景及特寫,尤其注意抓拍人物表情和手勢,這是后續報道中必不可少的照片。另外,攝影記者要注意某些嘉賓晚到、提前離場的情況,便于及時把握時機。
2018年6月20日,由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新華網思客聯合主辦的《參事講堂》上,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鷹發表主旨演講,筆者使用長焦鏡頭,采取平視角度,經過多次連拍獲得一張比較滿意的照片,嘉賓神情和手勢都很自然,背景簡潔、人物突出,畫面輔助元素恰當,這張照片后來被多篇稿件采用,并在新華網相關專題報道中重點展示。
第二類拍攝內容是場景,包括簽到處、貴賓室、舞臺、觀眾區、媒體區等。活動的盛大熱烈體現在舞臺效果、觀眾參與、媒體支持等諸多方面。因此,攝影師除了拍攝人物以外,還需要拍攝各類場景,以免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場景拍攝中,要注意把握時機。2018年7月24日,中國社科院“與改革開放同行”系列智庫論壇第二場在北京舉行,蔡昉、林毅夫、呂政、張曉山、朱玲等多位著名經濟學家出席,為了表現活動現場的熱烈氛圍,我除了注意舞臺上的嘉賓,還特意將前方豎立的攝像機納入畫面,并將多排觀眾作為前景,當有一位觀眾舉起手機拍照時,我立即按下連拍快門。這張照片因為現場氛圍表現好,后來被選為本次活動圖稿的首圖,并獲得新華網首頁焦點圖位置推薦。
第三類拍攝內容是細節。活動現場的很多細節往往被忽略,而攝影師捕捉的細節畫面往往令讀者眼前一亮,實現對論壇照片慣常閱讀體驗的調劑。比如觀眾正在記筆記時,攝影師通過長焦拍攝其寫字動作和筆記本上工整的文字,體現論壇活動內容的吸引力。
攝影記者在現場拍攝完畢以后,整個攝影工作并未結束。其后的工作要注意四個方面:一是時效性;二是真實性,后期調整可以進行畫面剪裁,調整白平衡、曝光、對比度、飽和度等操作,但調整后的效果不能背離現場真實情況;三是文字說明信息要 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要素要反復核實,避免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四是數據安全性,存儲卡要妥善保管,并備份重要數據。 (作者是新華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