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范 進
內容提要 相對欠發達地區的黨報,普遍存在經濟報道創優上的短腿現象。究其原因,無非是經濟報道新聞源的匱乏和報道模式的僵化。2017年底以來,《鹽阜大眾報》在推進媒體融合中,就創新創優經濟報道做了一些探索。
筆者調查發現,其實,不僅在《鹽阜大眾報》經濟報道是弱項,可以說,在相對欠發達地區的黨報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在當下以展示經濟成就、總結發展經驗為主要取向的經濟報道語境中,欠發達地區黨報的經濟報道講成績不夠大,講經驗不夠新;二是經濟報道往往工作性、專業性強,數據和術語堆砌,長期以來留給讀者的是一副枯燥和生硬的面孔。2017年10月,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在推進媒體融合中重組架構,將原來的深度報道部整合為經濟報道部,加大鹽城本地經濟新聞報道分量和力度,創新創優經濟報道,半年多來取得初步成效。
經濟報道要加強議題設置。半年多來,《鹽阜大眾報》經濟報道做到了月月有重頭策劃,月月有系列報道。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向未來的戰略選擇。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重要論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戰略部署。為迅速宣傳和貫徹十九大精神,為鹽城全市上下圍繞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大干當前制造濃厚輿論氛圍,2018年2月起,《鹽阜大眾報》組織記者深入一線,采訪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新實踐。“鹽城探路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一組6篇相繼推出,標題分別為《新興產業:積蓄新動能迸發新活力》《服務業:聚力創新挑起鹽城經濟“大梁”》《現代農業:供給側發力振興鹽阜鄉村》。
記者采寫經濟報道,一定要傾聽社會各方意見,找到最權威、最懂行、最關聯的采訪對象,請他們對有關議題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
在“鹽城探路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第二篇《服務業:聚力創新挑起鹽城經濟“大梁”》稿件中,2500字的通訊,采訪對象有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旅游局、市農委、市金融辦、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臺黃海森林公園管委會、大豐區新豐鎮荷蘭花海景區、滴滴速配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單位和部門負責人。
在采寫“鹽城探路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前,報社就組織記者學習中央和省市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部署以及經濟學專家、有關部門負責人關于高質量發展的論述。在具體寫作中,記者力求做到每篇經濟報道有工作成效、工作亮點、特色舉措、鮮活事例、專家訪談等。在宣傳鹽城經濟諸多領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時,讓業內、業外讀者都能看得明白、學到知識、受到啟發。
“鹽城探路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一組6篇,首篇報道《新興產業:積蓄新動能迸發新活力》刊發于2月7日《鹽阜大眾報》頭版頭條,其他5篇發在頭版二條和倒頭條位置。每篇報道,除了2500字的通訊,還配發一張相關圖片以及一段200字的記者感言。
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報道,可以跳出一般的成績和經驗報道,抓住本地區獨有的題材,直接凸顯報道的獨特 性。
近年來,鹽城市響水縣探索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織引導各村居成立社區股份合作社,實行社會眾籌資金、合作社配備股權、公司統一運營、集體分紅獲益、政府監督管理的辦法,為全縣所有薄弱村每村配股200萬元,確保每村每年不少于20萬元的分紅受益,整體解決集體經濟薄弱村脫貧問題。響水的做法,為切實有效解決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今年5月,筆者聞訊后采寫了消息《響水社區股份合作社脫貧趟新路(主標)每年20萬元分紅為97個薄弱村整體“摘帽”(副標)》,并且配發了評論《“造血”強村活水流》。目前,響水縣成立社區股份合作社、增強集體經濟薄弱村自我“造血”能力的經驗做法已經按照鹽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在全市范圍提出推廣。
今年5月7日,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全區科技創新工作會議,會上印發了《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意見(試行)》和《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工作三年行動計劃》。
對于這則會議新聞,記者打破程式化報道老路,在《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意見(試行)》中發現新聞點:“區管委會每年設立1億元的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促進全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隨即,480字消息《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每年設立1億元科創專項資金》見報。而對于會議議程以及該區出臺《科技創新工作三年行動計劃》等內容,筆者只是在文末一筆帶過。此外,筆者還為這則消息配發了評論《重獎“牛人”支撐高質量發展》。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統稱“三品一標”,它是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鹽城是農業大市,擁有包括恒北早酥梨在內的有機農產品“三品”總數2360個,位列全省13個省轄市第一位。但是,不少“三品”企業重視品牌申報認證,忽視擴大品牌影響力,品牌功能未得到充分挖掘與開發利用,抱著“金字招牌”卻賺不到吆喝。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得知鹽城大豐區恒北早酥梨通過衍生產品的開發,延伸了“三品” 的價值鏈,放大了品牌的溢價效應。多年的新聞敏感訓練告訴筆者,這個題材新穎生動,示范性強。雖然是一個村子的做法,但可以為全市乃至全國各地如何放大農業品牌效應提供借鑒。筆者采寫了消息《一個早酥梨賣0.8元,套個瓶10元(肩標) 恒北農產品既塑品牌又創溢價力(主標)》。一個鮮活的由頭,帶出了一篇針對性強的經濟報道。后來,恒北村做法被本市農業部門作為富民增收典型案例印發推廣。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鹽阜大眾報》從今年4月15日起推出“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鹽城實踐”系列報道,從不同側面反映本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一組6篇通訊,分別為《產業振興,土地能生金》《生態宜居,共繪家鄉美》《文明鄉風,馨香潤心田》《治理有效,盛開和諧花》《生活富裕,日子有奔頭》《精準脫貧,攜手奔小康》,每篇通訊2000字,配發一張照片,全部刊發在一版的頭條、二條或者倒頭條等突出位置。 所有稿件要求有現場、有故事、有人物、有文采,有感染力,有啟發性。
在系列報道開篇之作《產業振興,土地能生金》中,筆者一開始就講述了在濱海農村采訪到的一個小花生帶動村民致富的故事:條河村地處中山河畔,是黃河故道的一個沖積口,黃河下泄帶來的大量泥沙在這里逐漸淤積成陸,水文、氣候以及土壤條件特別有利于花生生長,花生口感非常特別。該村專門成立了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小花生專業合作社,在冊社員820人,帶動本村乃至本鎮周邊農戶種植有機小花生萬余畝,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在采寫這組系列報道時,記者跑遍鹽城縣(市、區),挖掘了大量類似的生動故事,增強了報道的文采和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