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志江 董曉松
走進勉縣元墩鎮楊家坪村,村頭連片的黑色大棚里靈芝菌、椴木銀耳長勢喜人,80后農村娃廖志剛雖然兩手是泥,但滿臉喜悅。
今年30歲的廖志剛,父親早年去世,母親常年有病,家境一直不好。技校畢業后他到漢鋼當檢修工人,但由于企業不景氣,只好回了家。
“父母窮怕了,出生的時候給我取名志剛,就是希望能靠自己的志氣和剛強擺脫貧窮”,廖志剛并沒有停下手中的活,“被評為貧困戶,心里其實真不是滋味,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盡快摘掉貧困戶這個帽子,走出困境”。
“窮則思變”道出了當時廖志剛的心里話。
思變很迫切,路卻難找——無資金、無技術,讓他寸步難行。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主動上門幫他出主意、分析對策、講扶貧政策,給他鼓勁打氣、增添希望。他看見村邊頭有浙江人承包土地在搞靈芝種植,心里靈機一動:別人能搞,為什么我不能搞?從此靈芝基地就多了一個年輕人的身影,邊幫著干活邊問問題,枝咋剪,咋點種,水噴多少……
“你這年輕娃,別人大熱天的都在屋里歇涼看電視,你咋老往這里跑,還問這問那?”他嘿嘿一笑繼續問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掌握了靈芝菌種植技術要領。
廖志剛拿出年輕人敢闖敢干的勁頭,打消家人怕風險的思想,在鎮村干部幫助引導下,申請了3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了周邊貧困戶6畝土地,購置了烘干設備,建起了5畝靈芝菌和1畝銀耳標準化大棚。從此,他絕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在大棚建設管理上,修枝、遮陽降溫、噴水增濕……一點都不敢疏忽。
“皮膚曬得黝黑,身上到處都是泥巴,我打工回來,猛一看還真不敢認”,妻子劉丹丹說,“走時給他添置的新衣服,還原封不動放在箱底,他成天都在地里干活,沒有機會穿”。
汗水沒有白流,他的靈芝菌和銀耳喜獲豐收。一年多時間,他從一名為生計奔波的貧困農民,一躍成為年收入過6萬元的產業發展致富帶頭人,成為元墩鎮脫貧致富路上的排頭兵。2017年9月,他被授予漢中市脫貧致富示范明星,外出務工3年多的媳婦劉丹丹也返回家鄉,與他攜手,投身到靈芝菌產業發展中。
廖志剛常言“一人富不叫富,大伙富才叫富”。體味過貧困滋味的他,不忘帶動周邊貧困群眾共同致富。他注冊成立了勉縣欣欣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積極動員貧困農戶加入,共同脫貧致富。
“我跟他學會了靈芝菌和銀耳種植技術,他還免費提供菌種袋料,給我們技術指導,我們有啥問題都找他,他從不推托,今年我也種了二畝半,收入很不錯,脫貧沒問題了。”貧困戶蔣自軍說。
目前,廖志剛的合作社已發展社員6戶,擁有資產近70萬元,流轉土地近80畝,種植靈芝菌65畝、銀耳15畝,帶動了周邊11戶貧困農戶發展靈芝菌產業。在他的帶動下,元墩鎮先后涌現出11家新型經營主體,生豬養殖、食用菌、養蜂、中藥材種植等扶貧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帶動著更多的貧困戶脫貧。
發展無止境,帶富在路上。廖志剛接下來要注冊商標品牌,創新研發靈芝菌盆景,并不斷擴大規模,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