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1
圣誕節之于西方,就像春節之于中國,辛苦了一整年,需要徹底放松一下。在加拿大,圣誕節前最后一個工作日,到崗的人已經不足三成,來的也只上半天班。
今年的圣誕節落在了星期一,同事提議大家把各自孩子帶到辦公室,一起開個圣誕派對。
回家后我征求女兒的意見:“星期一你要跟爸爸去上班嗎?”
“要,爸爸,我會上班。”女兒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她“會”上班,因為她之前跟我去過我們公司。幾個月前,我挑了一個不太忙的周五帶她去上班。到了我公司,女兒表現得鎮定自若,見到陌生的叔叔阿姨還會打招呼。那天,女兒除了坐在我旁邊的一個空座上自娛自樂,還跟我開了兩個會。會議室里,我跟同事討論工作時,她就靜靜地坐在一旁玩玩具或是看書。當然,我帶她去開會是因為會議只是一般的工作討論,如果小姑娘出什么狀況,我完全可以隨時中斷。
圣誕節那天,來參加派對的孩子有二十幾個。組織者安排得頗為周到,空出最大的一間會議室給孩子們做手工游戲。到了中午,孩子們在一臺電視機前席地而坐,邊看《功夫熊貓》,邊吃披薩。
2
在加拿大,帶孩子上班不算新鮮事,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節日聚會。加拿大的職場里,同事之間的交往通常只局限于辦公室內。中午聚餐或是下班以后在辦公室附近找地方喝酒,幾乎就是私人交往的極限了。相互串門,帶著家人孩子一起出去玩兒,雖不是聞所未聞,但也極為少見。
所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個大團隊,所有人都能合得來并不容易。在加拿大這樣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因為種族、宗教等原因,談話有很多禁忌。然而小孩之間是沒有禁忌的,孩子們酣暢淋漓地玩游戲,也使得大人之間的感情增進。尤其是在過年前的工作日,組織一場派對,損失的只是一點點工作時間,換來的卻是一個更有黏性的團隊。
第二種是臨時有事,孩子沒人照看。在加拿大,讓小孩子獨自在家,監護人是違法的。小孩無法正常去幼兒園或學校,父母總得有一個人在家看著。因此,越來越多的公司允許甚至鼓勵員工在家工作,或者給員工提供免費的臨時托兒服務。我所在的公司專門騰出半層辦公樓做臨時托兒所,遇到緊急情況,員工可以直接把孩子帶到公司。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組織成規模的。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每年11月第一個星期三是“帶孩子去上班日”。公立學校和許多大公司都參與這項活動。這一天,許多九年級的孩子會跟隨父母或其他長輩到單位體驗一天工作。
九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三,在加拿大相當于高一。一些人誤以為加拿大高中階段的學習很輕松,其實不然。要想進一所好大學,除了需要在入學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高中四年特別是最后兩年的成績必須保持名列前茅。學生申請入學時,需要提交論文,闡述對所申請的大學和專業感興趣的原因、自己的人生規劃等。
因此,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學生除了繁重的課業和課余活動外,還要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帶孩子去上班,顯然是幫他們進行職業探索的有效手段。
自2003年美國一家公益組織發起這項活動以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公司都參與進來。
我工作的銀行對該項目極其重視,經常舉辦講座,向這些孩子介紹銀行的組織運作。對孩子來說,我所在的市場部也許是最有趣的地方。我們不但向他們介紹廣告出爐背后的具體流程,還會安排他們到有合作關系的廣告公司參觀,甚至讓他們親手設計制作一個廣告。
回想我上大學時,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專業并沒有太多了解,職業規劃更是罕見。如今加拿大的孩子,在高中時就已經對想要上的專業經過了幾輪的思考、否定、再否定,對于未來的大學學習,大多有了較為清晰的目標。
帶孩子上班當然不是他們了解社會的唯一途徑,一天的時間能夠見識的內容很有限,但帶孩子接觸一下父母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對上班這件事有一點感性的認識,也是一種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