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 瑛
內容提要 縣級廣播對農欄目,如何從物理距離與聽眾最近,實現心理距離最緊貼?作者結合浙江省名優對農欄目《蘭溪新農村》10年創新創優歷程,就欄目內部強化策劃監管、完善考核評優,對外加強協作聯合等方面進行闡述。本文還就十九大開啟新征程后,縣域廣播對農節目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作用作了思考。
《蘭溪新農村》是浙江省最早的一批縣級對農廣播欄目之一,其前身雛形是上世紀60年代初當地的廣播對農專題。據已退休的蘭溪電臺第一代廣播工作者回憶,因山鄉地理環境因素及電臺傳播特質,縣級廣播在對農宣傳方面的作用地位一直相對突出。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該廣播對農專題節目主要是發布農事建議、科普農技知識。農村實行聯產責任承包之后,此對農專題一度熱播。
如果將蘭溪電臺最初以科學種田、多打糧棉支援國家建設為宣傳核心的對農廣播專題,定義為當地對農節目的初級“1.0版”。那么,上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確立,蘭溪電臺1993年正式命名并開通的《蘭溪新農村》欄目,可視為當地對農節目的升級“2.0版”。該欄目特點是傳播內容逐漸突出農業的產業效益;努力引導習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要跟著市場走;以引導勤勞致富,發展多種經營為主旋律,大幅提升了“種什么,養什么,賣到哪”。電臺的硬件建設上,在整治原有農村有線廣播的同時,開通了調頻廣播,搭載調頻電波的對農廣播也迎來了廣播事業的又一段紅紅火火。
浙江省從2005年起力推廣電惠民工程,將廣播電視對農節目作為其重要的子項目,以此推進全省廣電工作“三貼近”。伴隨著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和會議精神的進一步落實,此后又將對農欄目評優列入省新聞作品政府獎?!短m溪新農村》也邁出了“2.0版”向“3.0版”再次升級的步伐。與此前增加調頻廣播相比,此次主要是在欄目的篩選增減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召開后,隨著“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全面實施,三農領域宣傳發生了重要變化:農產品從追求效益型逐漸地轉化為注重安全、特色,個性化需求等品質要求也提上了日程;全社會更加關注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等的協調性和農村的基礎設施配套;城鄉二元邊界模糊,農民的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群體均衡等生存狀態的公平待遇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短m溪新農村》緊跟時代步伐圍繞這些節點,開展的系列創新報道實踐,社會需求與輿論一片叫好,在省內同行欄目競技中頗為矚目。
如果將黨的十八大后,在對農宣傳上不懈創新探索中迸發的《蘭溪新農村》定義為“3.0+版”,那么主要是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了實質性的突破: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廣播電視業的深度介入,《蘭溪新農村》在2012年初實現調頻、對農有線廣播(應急廣播)兩套節目常態并機直播。與以往錄播相比,遇到突發事件,直播更具時效性,也隨時可以申請打通節目延長播報時 間。
《蘭溪新農村》子板塊直播節目《直通城鄉》充分發揮廣播傳播快速、便捷的優勢和全臺采編力量融合的活力,以現場記者連線的方式播報涉農新聞、最新動態。2017年6月25日當地遭遇了有記載以來的第二高洪峰(蘭溪區域內的蘭江處于錢塘江流域中部,洪澇多發),欄目連續直播50小時。同時,在調頻、有線對農(應急廣播)播出外,還在蘭溪廣播電視臺的網站“蘭溪之窗”以及喜馬拉雅FM、蜻蜓FM、考拉FM上線,鼓勵節目記者、主持人制作微信,通過頻道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形成了多平臺發布的格局。給全市城鄉居民提供了最權威、最可信、最及時的可靠信息及就近避難方案。
在欄目組的管理建設上,《蘭溪新農村》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組長為小組的負責制,有力保障了欄目直播節目的可控性與播報質量。
欄目組規定要求,組長每天提早半小時上班,參加臺里的節目晨會,每月參加市委宣傳部新聞例會,從會議要求中梳理報道選題,指派采訪任務。協調臺新聞、對農電視專題的記者,及時向廣播對農發送稿件。欄目主持人在前一天下班前,將次日直播文案遞交審查,節目播出前兩小時與欄目組長溝通,確定基本框架后進直播間。節目組長對直播節目進行全程監聽,確保直播延時,嚴把節目播出關口,并對每日直播情況進行登記小結。
在組員的考核上,欄目組借用農村曾經的計酬方式——工分制?!短m溪新農村》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對工作人員進行較為精準的打分,并充分運用考核結果。考核辦法分選題、采訪、文稿、主持狀態、監評反饋等方面,細致到兼顧差錯、故事性、吸引力、錄音素材音質等。量化考核辦法的導向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自采。一、新聞素材堪比食材,是味道的第一道關。在少有下一級協作單位的縣廣播電視臺,考核講到底要滿足節目自采量,否則特色、貼近等都是奢談。量化考核辦法根據欄目采編人員不同崗位,規定了月度自采量。二、全程掌控采訪質量。欄目記者報題時,必須附上采訪文案。鼓勵采訪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文案,要求注重發揮故事性,顯現細節,“像田頭的蔬菜一樣新鮮”。在撰稿過程中,如果有缺憾,一般都會采取辦法補救。三、題材傾斜規定。為鼓勵采編人員進行調查性報道,培養記者發現問題,敏感捕捉有價值的三農新聞,考核辦法對這類題材給予傾斜,以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任務。
2.推敲提煉。強化以做新聞的理念服務“三農”。欄目組考核辦法設角度選擇一欄,營造了欄目組議稿氛圍,涌現出了一批從新鮮、有趣的輕松活潑的題材中淘出重大題材的稿件。例如,2017年獲省一等獎廣播新聞作品《這里的農民愛種地》就是經過反復推敲,忍痛割愛舍棄了三分之二的素材,巧選角度完成的。而2016年獲獎作品《十分鐘鄉村文體娛樂圈》,則是集中素材的“大串燒”,將當地游埠鎮三個行政村的各自新建的游泳池、籃球場和電影院單篇稿件整合成一篇專題稿??梢哉f,像做新聞那樣做對農專題已經成為目前欄目組的常態。
3.鍛造個性。欄目根據個人的特點,嘗試以主持人名字命名開設板塊,成熟一個推廣一個。如《小君走農家》《佳佳聊家?!贰镀娓玎l村游》就是通過主持人“小君”“佳佳”“奇哥”深入農村生活、生產一線,說道親身體驗,評說鄉情村況,互動活動。主持人或快言快語娓娓道來,或鏗鏘有力說事明理,或活潑生動探訪。農民聽眾也許不認識欄目主持人,但一定熟稔她(他)的聲音。筆者相信,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聽眾對于廣播節目的忠誠度,也有利于產生欄目子欄目的品牌效應。
4.優化互動。一是反饋評價。定時反饋監聽監評員的意見建議,這其中多為階段性印象整體評價,管理人員用以提振士氣。相對于受聘的監聽監評員,聽友群的評價就顯得“口無遮攔”,管理人員都能認真而藝術的傳遞到針對人員。二是需求答復。無論是節目里播出的市場信息、解疑答惑,還是問題反映,都做到有效答復,在幫忙和解疑中樹立節目的誠信。三是每天的直播節目中設計互動話題,吸引聽眾參與。四是新媒體互動。公眾微信平臺上推送欄目出彩的微視頻微音頻,點擊量往往出乎意料。當然,各種反饋信息都是考核的評分依據。
5.創優評優。量化考核辦法只是欄目組、廣播節目中心內部的標準化評價體系,發揮的是電臺欄目“期期評”的考評職能。此外,還借助“月月評”(面向臺內,全單位的電視、廣播節目)和“年年評”(全省及地市級的臺外同行的創優評比),激發潛能。
1.爭取縣域主要領導重視。克服廣播不被重視的閨怨情緒,以作為爭地位。近些年《蘭溪新農村》在縣域內的“聲音”及“舉動”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原因是只要地方政府有關于農業農村方面的活動和宣傳,欄目組都積極主動參與配合。如“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現場會,節目組做到了創新現場播報的形式,讓現場經驗介紹在與會人員坐車轉場過程中,通過車載廣播實現,節約了會議時間,受到好評,也培養了“地方高層”的收聽習慣。因“工作成效”顯著,還為欄目組的成長帶來了地方特批的宣傳經費。
2.爭取鄉鎮及相關涉農部門協作?!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短m溪新農村》進步不斷的主要原因,除了欄目組凝心聚力、不斷創新外,還有一條就是建立和完善了涉農部門及鄉鎮(街道)的協作聯運機制。目前欄目組和蘭溪市的農林、水務、質監、市場監測等部門建立了密切協作機制,每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鄉鎮(街道)加盟也基本覆蓋。部門鄉鎮甚至將欄目用稿情況列入相關人員的責任考核范圍,這些都確保了欄目有效運行。
3.爭取臺際交流合作。欄目組主動和省臺浙江之聲對農節目《海楠說農村》對接,把蘭溪的相關農產品和創業故事上送播出,拓寬了信息渠道。積極參與浙江之聲的“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金牛獎”評選等大型活動,做好蘭溪樣本,起到了掛靠效果。近兩年,與地級臺金華電臺聯手完成《八婺問水》《生態廊道行》《綠水青山蘭溪行》等大型系列報道。與金華區域的各縣市實行廣播聯盟,聯合組織“聽友”古村自駕游,舉辦采摘、品鑒、試吃等系列農特產品推廣活動,達到了臺際地方區域間的互利共贏效果。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新征程,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縣域廣播對農節目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作用,是《蘭溪新農村》接下來的規化發展方向。
1.堅持一個定位。時代在變,內容在變,情懷依舊?!短m溪新農村》節目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報道農業最新動態,解答農民困惑疑慮,記錄農村的百味生活,所以對農欄目要一以貫之地把握“服務三農、走在前列”的定位,講好三農故事,傳遞農民聲音。
2.堅守一個基調。新時代廣播對農專題欄目必須要把握綠色、協調基調,才能履行好追夢“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倪^程中的宣傳引領職能。無論面對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還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鄉村治理體系中顯現的典型和創新探索,都應該彰顯欄目的總基調,要注重典型和探索報道的系列化,力推大型系列報道,形成宣傳聲勢,以達到成風化人的引導效果。
3.堅挺一種作風??h級廣播是目前最基層承擔內容生產的新聞媒體。雖然沒有上級媒體俯瞰全局的廣度和高度,但有著敏感的神經末梢,優勢在于深度和細節。欄目將傳承優良的傳統,作風上做到全員全程“貼地”。保持簡潔明快的節奏,強化故事性、親和力。加大參與性,開門辦節目,努力實現活動常態化,增強互動性。
4.堅定一種融合。就發布形式而言,“兩微一端”影響力日益擴大。隨著投身三農年輕群體的增多,對農欄目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采用圖文、音頻碎片化,發布對農廣播節目,同步推送各種對農活動。必須打破臺內廣播與電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壁壘,做到新聞資源共享和深度利用,拓展源頭,擴展發布。
5.堅立一個團隊?!短m溪新農村》這些年能取得一些成績和優異表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支作風扎實、吃苦耐勞、技能全面、品行優良的采編播隊伍。如今,一些90后、00后年輕主播的加入,讓這個節目組充滿了“青春”,也面臨隊伍人才梯隊建設的考驗要努力培養全能型人才,完備人才梯隊建設,形成年輕播音主持、采編人員進位晉級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