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錢敏
2018年6月25日,科技部網站公開發布《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準確、目標清晰、布局合理、引領發展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評價激勵制度基本完善,實驗室經優化調整和新建,數量穩中有增,總量保持在700個左右。
《意見》首先明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地位: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組織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具備先進科研裝備的重要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見》充分肯定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30多年來取得的成果,稱其“已成為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學科發展和解決國家戰略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重要力量”。
肯定成績的同時,《意見》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與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還存在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世界一流領軍科學家不足、管理體制機制亟待深化等問題。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為了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依據《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和《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國科發基〔2017〕250號),科技部、財政部出臺了該意見。
今年1月底,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中強調,要“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不到半年,科技部和財政部此次聯合發文就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2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黃衛提到,總體上,我國的基礎研究已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看,從整個科技創新的鏈條看,基礎研究依然是短板。
據介紹,這些短板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比如科學的理論、原創的思想是中國科學家提出來的還非常少;二是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比較匱乏,特別是缺乏能夠心無旁騖、長期穩定深耕基礎理論的基地和隊伍,長期穩定在一個方面上深耕的隊伍和人才比較缺乏;三是投入總體不足,而且投入結構非常不合理,基礎研究投入主要是靠政府,而且主要是靠中央財政,企業投入的基礎研究非常少;四是環境不佳,全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優化,特別是評價,在開放共享以及人才流動、穩定、激勵等機制方面仍存在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強調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作為新時代指導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發展的重要文件,《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第八條和第九條分別提出,“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加強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建設”。事實上,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地位和取得的成果亦不難看出,補齊基礎研究的短板,將有賴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發展。
為了建設高水平研究基地,文件要求聚焦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在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統籌部署和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給任務、給機制、給條件、給支持,激發其創新活力。同時,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在前沿、新興、交叉、邊緣等學科以及布局薄弱學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等,部署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推進學科交叉國家研究中心建設。
根據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所作的科學論文發布情況統計,我國科學論文數多年排在世界第二,引用數則排在第四,而去年引用數首次排到了第二。當然,愛思唯爾SCOPUS數據庫的數據則更為樂觀,2016年中國論文全世界排第一,比美國論文還要多。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科技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如何把這種數字上的進步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力,還需要從多方面下功夫。這其中,就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上述《意見》在總體要求中強調,要“大幅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原始創新能力”,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就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而言,首要的就是完善其發展體系。
《意見》從六個方面提出了如何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體系。
第一,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總體布局。明確各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功能定位,系統布局、重點建設、均衡發展,強化分類管理,加強體系建設和優化布局。
第二,重點推進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重點開展基礎研究,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
第三,大力推動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行業發展需求,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產業發展共性關鍵問題,主要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等。
第四,加大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力度。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地方基礎研究能力為目標,主要開展具有區域特色的應用基礎研究,依托地方所屬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布局建設。
第五,組建學科交叉國家研究中心。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前沿性基礎研究。
第六,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聯盟。加強引導,推動實驗室圍繞學科領域、行業發展和區域創新組建實驗室聯盟,開展共性重大科學問題和戰略方向的聯合研究,促進協同創新。
與完善發展體系同樣重要的,還有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新能力和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創新。只有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加大建設力度和體制機制創新,凝聚和培養一流優秀人才,才能引領未來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產出重大原創成果,從而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升級版”,保持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新性、先進性和引領性,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培養和聚集高水平人才隊伍,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擴大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力度,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影響力,是《意見》為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開出的“方子”。《意見》強調,要以提高科技創新活力為核心,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用人機制,吸引頂尖人才、培養青年人才、用好現有人才,促進人員合理的雙向流動,助推重大成果產出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推動實驗室建立完善人才評價與成果、貢獻相掛鉤的制度,評價考核要注重研究成果得創新質量、學術貢獻和學術影響力。
在管理創新方面,《意見》是這樣要求的:加強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強化依托單位法人主體責任;加強多元投入,完善資源配置;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制度建設和分類管理;建立完善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營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文化。其中特別提到,要完善第三方評估和弘揚為國奉獻精神。完善第三方評估,探索國際同行專業化評價,強化實驗室學術競爭力的國際比對和實驗室任務完成情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引導實驗室在學科目標上更加聚焦原始創新。弘揚科學家和研究團隊為國奉獻精神,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引導實驗室做科研誠信的表率,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推動實驗室建立容錯機制,形成潛心研究、挑戰未知的創新文化和寬容失敗、鼓勵爭鳴的學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