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開始與科技類公司建立合作,以換取對方的專業技能,彌補自身的“盲區”。
就穿衣打扮而言,科技圈并不時髦。喬布斯十年如一日,穿的都是牛仔褲和運動鞋,扎克伯格也是如此,每天穿“同一件”灰T恤。但時尚圈卻越發離不開科技了。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開始與科技類公司建立合作,以換取對方的專業技能,彌補自身的“盲區”。科技類公司向時裝公司傳授制作小型芯片與電池的技術,而時裝公司則向對方傳授設計不同型號時裝以及確保高科技時裝耐洗的訣竅。
如今時尚與科技親密無間,造就了更為時尚的可穿戴產品。然而,普通服裝實現科技化依然任重而道遠。麻省理工學院用科技進軍時尚界,會不會讓時尚呈現出不一樣的味道呢?這所學校素來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著名,與斯坦福大學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稱為工程科技界的學術領袖,單從麻省理工出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有65位。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設計師團隊,最近向世人展示了他們名為Kino的新項目,名稱源于英語詞匯中的“Kinetic”(動力學),主要研究內容是依靠機器人的運動,保持服裝設計、功能的不斷變化。如此特別的設計,沒準能踏上巴黎時裝周。
雖然現在看來,大部分的可穿戴設備還依然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有些甚至已經被我們扔到了抽屜里吃灰。可穿戴設備通常會被固定在手腕或是衣物纖維里,但它們不會總是那么固定。而游走于人類身體上的機器人,可能才是可穿戴技術的未來!
科學家預言,在未來的30年時間里,先進的數碼產品會更多地融入日常用品中,比如衣服、建筑材料等等,成為我們生活甚至身體延伸的一部分。通過可穿戴設備、能與大腦相連接的假肢等生物科技手段,可以將人類的潛能推向極限。
智能穿戴設備正在做得更加輕薄嬌小,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智能穿戴設備不需要佩戴,而是像機器人一樣緊貼你的衣服?它將像寵物一樣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為你提供各種數據的測量,而當你不需要時就自動消失?
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科研人員的設計下,Rovables帶磁性的防滑車輪可以在衣服的上下左右爬來爬去,絕對不掉落,而且能自動避開衣扣袖口等飾品。
當Rovables被織物覆蓋時,可以與衣物底紋相輔相成,通過改變形態改變衣服的花紋圖案,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一些特殊的面料還可以作為畫布,譬如天鵝絨就是一種可塑性極強的面料。Rovables的路徑構成藝術性的蝕刻圖案,它留下的痕跡是明顯且暫時的,而新的圖案可以不斷地被自主生成。
一旦當Rovables搭配金屬外殼,更能巧妙地將它的性能發揮到極致。當它披上金屬偽裝后,就變成了千變萬化的首飾。上班工作的時候,它是簡約拼接而成的胸針;外出休閑的時候,它可以散落在胸前變作項鏈。
科學家們制造Rovables時竭力模仿一個有機生命體的運動軌跡。Rovables可以自我維持——沒電時,自己跑到充電器里待著,或據環境判斷使用哪些感應器等。一旦該做的事情完成了,機器人就會自己跑一邊藏起來,就像你身體里的一只寄生蟲……
研究人員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多個微型機器人可以在佩戴者的手臂上組裝,變成可在地鐵中觀看視頻的顯示器。在倫敦這樣下雨和轉晴無縫銜接的地方,這些會動的小甲殼蟲們自動幫你戴上或是摘掉帽子。
這個項目旨在對未來進行探索——我們所佩戴的飾品不再只是靜態的,它們是可以移動的、具有生命力的物體。在加入感應模塊后,機器人能夠直接與主人展開互動,或是對外部環境作出反應,從而提供更佳的生活舒適度。
隨著研發的深入,麻省理工學院團隊還希望機器人能夠擁有自己的思想,從而去了解用戶的穿衣習慣和穿衣風格,使得機器人可以自主地為用戶提供更貼合的服務。
雖然目前Rovables微型機器人還只是一個實驗室項目,不過未來,機器人只要在信號的支持下就能夠在我們的身上無處不在。
Rovables機器人的大小和一個戒指盒差不多,但卻裝備了微型控制器、無線通信設備和續航長達45分鐘的電池。
這個項目的技術原理比較簡單:“服裝面料被分置于上下兩個面上的兩個輪子壓緊,相互之間用磁鐵吸引。處于上表面的一個輪子內置馬達,從而使得機器人能夠移動。”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這樣解釋說。
Rovables通過磁性滾輪吸附在衣物表面,連接滾輪的微型發動機為其提供動力,使其能夠在不同的面料上行走自如,從而夾在任何衣服上,實現各種攀爬動作。
它還搭載了天線與微型控制器,可以接收無線信號。依靠對滾輪的編碼與內置的慣性測量單元,機器人具備精準的低功耗定位功能,可以被用于專業運動當中。
而對麻省理工學院的設計團隊,更多的挑戰除了來自技術本身,還在于時尚概念能否得以傳達、對消費者美學需求的把握以及在性別化區分上的努力。
某硅谷市場分析公司的消費科技分析師卡羅琳娜·米拉內西認為,現在的可穿戴科技產品在時尚化方面還差強人意,接受者仍然僅限于一小撮對科技敏感的男性。
與此同時,工程技術人員希望科技運用得多多益善,但作為設計師需要考慮的則是“消費者需求至上”的原則。換言之,這些產品使用時的實際情況,很值得商榷。
此外,可穿戴設備迄今為止,在性別差異化方面做得仍不理想。不分析性別差異,也不因性別而改動數據,但穿戴后的效果就大相徑庭了。這點在時裝上的表現尤為明顯,因此急需把消費者依不同需求、特征區分成若干個不同的群體。
對服裝開始動腦筋的技術團隊日益增多。荷蘭設計師丹·羅斯加德帶著團隊花了10個月的時間,設計出了適合情侶親密間時使用的智能服裝,它能根據接收到的電子信號變得透明。衣服會連接到可以檢測心率的傳感器,當人的情緒發生變化時,衣服的顏色也會隨之而改變。
不過,在服裝上試驗的高科技,目前尚無法實現大規模市場化應用。
這樣的局面,隨著科技巨頭的加入,正在得到改變。
兩年前,谷歌展示了一款觸摸感應式面料,去年9月25日,谷歌公司在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為自行車騎行者設計的“聯網”牛仔夾克,這款智能布料將以李維斯牛仔夾克的形式正式上市,售價350美元。
谷歌和李維斯共同開發的這款智能牛仔夾克,配備了一枚小巧的智能扣環,是輕松實現所有鏈接的核心。該夾克實際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夾克本身、夾克袖口的觸控區、可充電的智能標簽以及相應的手機應用。
騎車的時候想翻手機發短信怎么辦?有重要的電話打來怎么辦?又或者騰不出手的位置怎么辦?這款衣服就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夾克的左袖子上有一個扣子狀的物件,是藍牙傳感器,它可以變為觸控板,通過滑動和點擊就能控制口袋中的手機。
谷歌開發的為什么是一件夾克,而不是一條牛仔褲呢?李維斯創始人保羅·蒂林格解釋道:“根據我們的調查,有超過70%的客戶都至少有一件夾克上衣,且它的使用頻率還非常高。但人們通常會有不止一條牛仔褲,但每條的使用率都非常有限。”
顯然,相對市場中的其他智能服裝來說,谷歌與李維斯可謂是強強聯合。高科技公司與時尚品牌的珠聯璧合,多少彌補了技術與時尚之間的鴻溝。服裝公司實現了品牌的脫胎換骨,又增加了新的消費群體,這對雙方來說是雙贏之舉。
另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是——谷歌與李維斯聯合設計的智能夾克剛剛上市約三周,這家牛仔制造商就已經在做產品迭代工作,開始與谷歌合作開發智能夾克2.0。這或許意味著,智能服裝的革命已經運行在加速軌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