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淑華 楊 穎
(寧安市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寧安 157400)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大場合引經據典,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冰山一角,也讓國人的文化自信得到一次次提升?!拔幕敲褡宓难},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2)。它不是單純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而是具有深厚的根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燦若星河的人類文明,留下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根”;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這是中華文化的“魂”。傳承與發展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是我們國家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示大國氣度和風范、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精神力量,它可以超越時空、超越國界永恒流傳。年鑒事業作為地方志事業主業之一,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年鑒編撰與歷史、與文化高度融合,使年鑒在記錄當代、保存歷史、傳承文明、發展文化、促進經濟發展、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發揮作用,意義猶為重大。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獨特的名片,反映著本國的氣質與性格。同理,一個區域的歷史文化也是城市自信與文化自信的品牌。黑龍江省寧安市這座古城,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3000多年前遠古人類在此拓荒繁衍,夏、商、周時期肅慎人在此耕作狩獵,從唐代的“海東盛國”——渤海國,到大清王朝的寧古塔,讓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成為威振邊陲的重鎮。 首領大祚榮,清朝將軍薩布素、巴海,五四運動青年領袖馬駿,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張聞天以及無數革命兒女譜寫著寧安的壯麗詩篇。清末寧古塔作為發遣流人的重要戍所,接收大批獲罪的官吏、文人,他們傳播中原文化及農耕技術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流人集聚志趣相投者吟詩作賦,創立“七謫之會”,是黑龍江首個文學團體。創設“龍城書院”“外方庵”“望蜀書社”“讀書草堂”“何陋居”等諸多個人書房。清代著名流人方拱亁、楊賓、吳 臣、方式濟等人在此著書立說,著有《絕域紀略》《柳邊紀略》《寧古塔紀略》《龍沙紀略》《寧古塔地方采訪志書清冊》等舊志,記錄寧古塔地區人文歷史、山川地理、風土民情、物產資源。這些地方志、山水專志、地名學專著及方拱乾、吳兆騫所著《何陋居集》《秋笳集》等散文、詩詞及書信等形成獨具特色的寧古塔流人文化,其內容多樣,思想深奧,不僅開拓了北疆文化新風,亦推動了東北文化的新發展,開啟了地域文明之光,成為中華大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種現象與成果。這些流人文化志鑒成果作為傳承文明和發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作為提高區域文化自信的金字招牌,因很多已遺失、焚毀或殘缺,保存下來的可謂吉光片羽。寧安市地方志辦公室克服重重困難,將省內外關于寧古塔的文獻、舊志全部征集回來,將《絕域紀略》《寧古塔山水記》《柳邊紀略》《寧古塔紀略》《龍沙紀略》《寧古塔地方采訪志書清冊》《寧古塔村屯里數》合編為《寧古塔舊志七種》,將《何陋居集》《庵集》《秋笳集》《歸來草堂尺牘》及流人零散詩作《寧古塔詩詞拾遺》匯集成《寧古塔詩集》。采用原版影印的方式,古線裝幀,實施“古籍再造”,為研究和傳承寧古塔文化、黑龍江歷史文化、東北地域文化提供珍貴史料,對研究我國清代詩史、詞史意義重大;對豐富邊疆各地旅游文化、人文景觀的歷史底蘊,提供歷史借鑒。流人文化作為黑龍江地域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融合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種新質文化,為邊疆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發展做了獨特的貢獻。他們遺存的舊志、詩集、尺牘等著述可謂區域民族之粹,文明之基,是先人留下的民族優秀文化瑰寶,更是后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自信源泉。
地方綜合年鑒作為地方志書的一種,以其特殊形式成為大眾傳播的媒介,它具備歷史延續性、內容廣博性、材料真實性,發揮著資政、鑒戒、存史、育人等多種功能和作用。但是多年來,年鑒的編撰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諸多問題。
年鑒在表現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在內容上具有連續性,但不必千書一面,千年不變。大多地區的年鑒框架存在類目、條目不變,更有甚者,連語言敘述都如出一轍,只是在數據上體現年份的變化。有些縣級年鑒,為了格式規范,統一設置鄉鎮條目、分目,形成“一刀切”式的條目,看似規范,實則無法體現各鄉鎮的特色,失去了年鑒應有的魅力。
年鑒重在真實記述,語言要準確、簡潔、質樸,不夸張、不溢美、不褒貶。但并不意味著記述語言枯燥乏味,只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砌,使讀者如同嚼蠟。年鑒的語言也要富有文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不管什么文章,如若沒有文采,決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年鑒是面向讀者、面向社會的資料性工具書,同樣需要文采,沒有文采,就不會吸引眾多的讀者,難以收到既提供信息又引人入勝的效果。
重編撰,輕利用是近年來年鑒編撰面臨的普遍問題,一批批年鑒出版后大量積壓,除贈送個別部門外,少有人問津,為編撰而編撰,沒有充分發揮年鑒應有的作用。
個別地區由于經費緊張,采用商業化運作模式印制年鑒,年鑒中廣告占據篇幅較大,商業化味道過濃,既引起廣大讀者的極大反感,也有失官修工具書的“顏面”。
我們應正視年鑒編撰過程中現出的諸多問題,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調整陳舊的框架和形式,舍棄無價值、無意義的資料,在問題中求突破,在創新中求發展,充分發揮年鑒的服務功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年鑒文化的發展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求,常變常新。梁啟超說過,方志“內容門類之區分,由繁而日趨于簡,其所敘述范圍,則由儉而日擴于豐,此方志進化之大凡也。(3)”年鑒作為方志的素材之基,史料之庫,也應有所創新,突出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緊扣時代大局,圍繞中心工作,將文化興城理念滲透于年鑒的篇章之中,與時俱進,創新找準自身功能定位,實現價值回歸,讓年鑒在創新中展現城市自信、文化自信。
稿件的來源是年鑒材料優劣、豐寡的重要基礎,詳實、準確的內容為年鑒的品質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多年來,年鑒稿件的征集一直以機關、企事業單位上報為主,雖然可保證資料的準確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內容覆蓋面不全,民營企業、新興產業、新事物等得不到全面反映。年鑒要與時俱進,就要努力打開多元化的稿源渠道,在傳統固有政府發文基礎上,加強與掌握社會經濟信息的行業協會與商會等機構的合作,聯合中小企業局、工商業聯合會、總工會等社會團體了解區域內的成熟行業、朝陽行業、特色產業等,通過電視、網絡媒體、手機微信、報刊等形式向社會廣泛征稿。
結構是年鑒的筋骨,及時調整年鑒的框架結構,是年鑒編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年鑒質量優劣的關鍵。一個體式完備、門類合理、歸屬得當、層次分明、排列有序的結構能更加全面地記載地域內容、突出地情特色。地方特色突顯更益吸引讀者,易于讀者認可。在年鑒結構設置上應沖破現有的框架模式,做好地方特色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一些特色的、民俗的、熱點的內容多以條目或子目出現,記述的內容籠統,特點不突出,可采用條目或子目升級的形式將內容凸顯。如《寧安年鑒》2017卷中為體現寧安文化興城的發展方向和理念,記錄寧安市在文化事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在結構設置上將文化事業中馬駿紀念館、張聞天工作室、滿族民俗館、圖書館等諸多子目升級,突出寧安文化建設。
年鑒的欄目不能“花枝招展”,也不可一成不變,做到豐而不俗,多而得體。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同時,適度地增設新欄目,記錄新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把年鑒作為招商引資的“宣傳冊”,作為歷史文化的“地情書”,更要努力作為市民生活的“百科全書”。
1.增設系統知識。在地方綜合年鑒的欄目設計上,除了固有的歷史沿革、自然概況、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記載以外,增設反映地方特色的內容。如寧安市古稱寧古塔,是滿族的發祥地,是朝鮮族聚集地,也是東北抗聯的紅色陣地,在綜合年鑒中增設系統專欄——“村落遺存”,以鄉鎮為單位,每個年度介紹一個鄉鎮的滿族地名村落、朝鮮族村落及紅色抗聯村落,內容涵蓋村落的起源、名稱由來,歷史事件、傳奇故事、民風民俗等方面,并形成系列,讓讀者了解寧安城市歷史。
2.增設年度熱點。年度熱點可分時政熱點、文化熱點、商業熱點及社會熱點等內容,如在年鑒中增設“惠民實事”“文化聚焦”等欄目,使年鑒的內容關注社會、貼近民生。年度熱點也可包含重大災害、重大案件、重大傷亡事故等,以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記述事物始末,體現年鑒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發揮其鑒的作用。
3.增設特色專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濃濃的民族風情、厚重的傳統文化、珍稀的文物古跡是中華大地的璀璨標志,也是聞名世界的文明瑰寶。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寧安市擁有少數民族三十余個,其中滿族、朝鮮族、回族人數占總人數的15%,有朝鮮族、滿族鄉鎮2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滿族、朝鮮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民族活動、語言等逐漸被漢化,搶救瀕臨失傳的民族文化勢在必行。在年鑒的組稿過程中,地方志工作者應多關注少數民族的活動,在年鑒中增設“民俗遺韻”欄目,記錄地域民族風情、民俗活動、民族節慶活動等。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加快區域文化強市建設,展現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采。
4.增設先優人物。先進、模范人物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城市文明建設的需要,是一個時代的價值標簽。在年鑒中增設先優人物事跡,以鮮活的人物、生動的事跡,詮釋著平凡人的非凡人生,讓他們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為社會傳遞無窮的正能量。如增加市總工會提供的全國、全省勞動模范人物事跡,群團組織評選的國家級、省級“三八紅旗手”“巾幗建功標兵”“感動中國”“感動龍江”及“最美寧安人”等人物事跡,以榜樣力量帶動身邊人,譜寫時代的新篇章。
5.增加外文目錄。寧安市地處祖國東北邊陲,是對俄貿易的先導區,建有寧安市源豐對俄國際物流園區,是黑龍江省首個內陸海關監管場所,具備國際口岸功能。區域內建有多個俄羅斯企業,對俄貿易不斷增加。為便于商貿需要,在年鑒目錄中設中俄或中英雙語目錄,促進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
版式具有烘托和渲染內容的功效,美觀大氣、科學合理的版式設計使讀者心情愉悅,促進信息流通。目前,年鑒版式多以莊重、規范的風格為主,可謂是“千鑒一面”“整齊劃一”,無法形成風格,體現特色,難以吸引讀者。作為地方志工作者,要勇于創新,打破年鑒版式設計的禁錮,將莊重與美觀、規范與雅致有機融合,提高年鑒的可讀性、可視性。
1.圖片。圖片的選擇要有時代感,最大限度體現事物的特征,版面簡潔大方,色調和諧,細節精致,體現設計感與美感。
2.字體。正文部分文字密集、冗長,可運用得體的藝術字體、信息加色或變換形式等方式點亮讀者的眼睛。
3.圖表。采用標題字體顏色加深加粗的形式,加入立體的統計圖、統計表,使圖表更直觀、數據更醒目。
年鑒是記載社會發展的重要佐證,為黨委、政府及各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借鑒參考。地方志工作者將靜態的資料轉化為社會需要的公共財富,實現信息資源來源于社會需要,又回饋于社會需要的服務宗旨,讓年鑒“有作為”“有地位”,在文化自信與城市自信中有所擔當,充分彰顯年鑒的價值。
1.回饋部門。每年將新出版的年鑒按撰稿人員單位及名單發放到基層部門及撰稿人手中,為各級領導機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也為宣傳城市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市情信息服務。
2.鑒入校園。將年鑒贈與全市中小學校,通過教師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城市發展狀況等,使學生講好家鄉的故事,記住濃濃的鄉愁,增加自豪感與自信心。
3.進駐圖書館。與各級圖書館保持密切聯系,定期將出版的年鑒成果與各級圖書館交流,為外界了解城市提供準確信息。讓年鑒進駐當地圖書館、紀念館、朝鮮族民俗館、滿族民俗館等場所,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地情信息,讓年鑒成果惠及廣大民眾,不斷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4.構建數字平臺。數字文化平臺以其方便、快捷等優勢成為大眾閱讀的重要形式,構建數字平臺,開展“數字志鑒”網絡工程活動,提升年鑒數字化,擴大讀鑒、用鑒的人群,增強年鑒的社會服務功能,提升年鑒的影響力。
注釋:
(1)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2)《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3)《說方志》,《梁啟超全集》(第十四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