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遂旺 張龍飛
2018年以來,河南省安陽市從抓基層黨校規范化入手,著力解決基層黨員培訓“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的問題,打通基層黨建、宣傳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廣大黨員群眾紛紛表示,這樣的黨課我們想聽、愛聽、聽得懂。安陽市基層黨校的特色黨課贏得“滿堂彩”。
“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能只耍嘴皮子,要體現在帶頭給居民服務上。”9月4日,安陽市洹北街道碧水社區黨支部書記郭月明,以《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題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講得風趣,還能把國家命運和我們社區的芝麻小事串起來,大家特別喜歡。”社區老黨員王立儉贊不絕口。
走進社區三樓的基層黨校,入眼是滿滿的“黨旗紅”。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等教育展板,既包含黨的十九大精神、黨的知識、先進人物事跡,又有社區黨員活動掠影。大廳靠右側有一個小講臺,小講臺下面擺著七排桌凳。
“一個月上兩次黨課,黨員們可積極啦。”王立儉說,“不僅社區書記講得好,模范老黨員講身邊事也很有意思呢。”
76歲的老黨員黃文全最喜歡講身邊的好人好事。他說,居民紀福慶每周要透析兩次,妻女身體也不好,生活困難。了解情況后,社區黨員積極為紀福慶募集善款一萬多元,幫他渡過難關。老紀常說:“要不是大家幫忙,我都死了好幾次了。”
“人雖然上了歲數,但腦子不能壞。”黃文全樂呵呵地說,咱“舉了拳頭”,心中要始終有黨,始終想著咋跟黨走,給大家干好事。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和群眾的連心橋、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安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冀曉東說,駐村書記、大學生村干部、教育工作者和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星級文明戶等各類先進人物都可以當講師,建立基層黨校人才庫,讓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
在向陽社區,只要翻開他們的黨課記錄本,課程時間、內容一目了然。授課人除了社區主任、老黨員,還有退休教師、百姓“名嘴”、大學生村干部……
“自己人講自己事,感染力更強。”向陽社區黨支部書記王艷平喜滋滋地說,通過基層黨校學習,群眾的心和黨更近了。
“黨校姓黨。”安陽市委宣傳部黨教育科科長王紅豪介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是基層黨校的一條主線。
對此,安陽縣稅務局局長李衛生感觸頗深。
安陽縣稅務局依托基層黨校創建,舉辦微型黨課,黨員人人上臺。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講黨的故事、講學習心得,小小微型黨課,讓黨員思想境界不斷提升,工作中“挑肥揀瘦”的人少了,主動奉獻的人多了,各項工作都有新突破。
然而,既然是基層黨校,就不能只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白璧鎮東北務村黨支部書記趙玉生干過企業,思路廣,他們村的基層黨校,多是講怎樣帶領村民致富。
“我們村以前很窮,人均收入不超1000元。”趙玉生說,窮則思變,他們通過基層黨校培訓,結合在溫州學到的“庭院經濟”模式,黨員帶頭,探索出一條“用工業化發展理念增強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路子。
黨員趙海鳳是東北務村的致富能手,她引進設備,租了鄰居八個院子做服裝加工,“庭院經濟”搞得紅紅火火。“在家也能掙錢,以前都想不到,不學習是真不行。”趙海鳳說。
基層黨校的黨課不僅有理論知識,還有衛生健康、文明禮儀、致富經驗甚至廣場舞等各類知識技能傳授,可謂連天接地、豐富多彩。
“既要抓主線,又要合‘胃口’,黨課才能讓大家想聽、愛聽,基層黨校才能更充分發揮作用。”王紅豪說。
基層黨校一般掛有很多牌子,黨校、道德講堂、文明學校、普法學校等名稱不一而足。如何在紛繁的名目中讓“黨”成為最亮的色彩?
“我們要求,這些學校、講堂、課堂,所有教育培訓統一管理,在基層黨校領導下開展活動。”王紅豪坦言。
在硬件建設上,安陽市將基層黨校標準統一為“六有”,即有黨校標識牌、有黨校教室、有黨旗、有電教設備、有圖書資料、有文檔資料。
“標準化只是打了個基礎,還要有創新。”安陽縣教體局副局長王文峰坦言,傳統黨課,一人在臺上唱“獨角戲”,下面聽眾“人在曹營心在漢”,效果不理想,“體驗式黨課”更能直擊靈魂。
2016年冬和2017年春,安陽縣教育體育局先后兩次組織黨員干部到零工市場開展“體驗式黨課”,主題是“愛崗敬業”。數九寒天,大家縮著脖子,跟很多進城務工人員一起等活兒。當看到有一個主顧招工,一大群人圍上去的場面,很多黨員眼睛濕潤了。不少人感嘆:“他們不僅干活兒辛苦,得到一個工作機會都這么難,我們必須珍惜自己的崗位,奮力作出應有貢獻。”
更具創意的是,黨課還能演出來、唱出來。
安陽“中國夢·勞動美”千場演出送基層暨“百姓宣講直通車”進基層活動,每年都要巡演1000多場。來自一線的工人、勞模,帶著自導、自演的歌舞、戲曲、小品等文藝節目,把基層黨校教室“搬到舞臺上、挪到家門口”,在群眾的歡聲笑語中,歌頌黨、歌頌祖國,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讓黨課“活起來、火起來”。
“基層黨校就是要接通地氣,缺什么補什么,為廣大黨員‘強筋壯骨’。”冀曉東說,只有讓抽象的理論教育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的東西,既在大講堂“漫灌”,又用微黨課“滴灌”,既用通俗化的生動形式,又用富有時代氣息的平臺手段,才能讓黨的聲音可聽可感、入腦入心,從而引領黨員群眾走得穩、腳步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