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主席高云龍在回答記者問時說:“民營經濟對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們有個‘56789’的說法: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占比超過50%;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占比均超過60%;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占比超過70%;城鎮就業占比超過了80%,全國城鎮就業數是4.25億人,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數3.4億,這就是80%;這兩年特別是2017年對新增就業的占比貢獻超過90%,所以貢獻還是非常大。對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非公有制經濟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制度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步確立起來的,并被實踐證明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民營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曾一度在中國消失,改革開放后才得以復興,并不斷發展壯大,現已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1979年底,全國個體工商戶為1416.84萬戶,從業人員2257.99萬人;私營企業10.78萬戶,從業人員183.89萬人。而到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有2726.3萬家,個體工商戶6579.3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非公經濟吸納就業人數已達3.4億人。
在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進程中,民營企業日漸做強。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表明,民營企業的數量在2010年-2017年8年間不斷增加,從172家增加至226家,占比由34.4%提高至45.2%。民營企業的國際影響力也在日益擴大,《財富》世界500強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內地首家民營企業登上世界500強榜單,2017年入圍的民營企業數量增至24家,占中國上榜企業數量的20%。我國民營企業已經登上了世界舞臺,目前正在乘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揚帆遠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同時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標志著我國民營經濟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國民營經濟如何繼續發展壯大?本期雜志刊登的《中國民營企業 40年厚積薄發》一文,將和讀者共同回顧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分析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指出民營經濟發展的未來。
《中國新時代》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