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六的晚上,12歲的已經小學6年級的外孫女有點膽怯地走到她媽媽面前,小聲說:“媽媽,我們幾個同學明天想去春游……”沒等孩子說完,她媽媽就以無可辯駁的口氣大聲地給她擋了回去:“去什么去!你就是想玩,不愿意學習!”(貼標簽式的否決)孩子只得一臉無奈滿懷委屈地回屋了(不被尊重,自尊心受到傷害)。這怎么行呢?我就尾隨著進了外孫女的臥室,對著正在滴著眼淚噘嘴生氣的孩子,心平氣和地說:“春游也不是壞事,能欣賞大自然,增長見識。”(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又接著說:“那你們打算怎樣春游,有啥計劃嗎?”(進行溝通)瞬間,孩子精神一振,情緒好轉,從書包里拿出來一頁紙,說:“姥爺,這是我們的春游計劃。”我仔細一看,呵,還很細致?。撼鲇瓮瑢W名單、組織者(就是我外孫女)、家長電話、出游路線、乘坐公交車次、餐飲保障、出發和結束時間等,一應俱全。就連飲用水,都說明每人自帶白開水,不買飲料。“哈哈,計劃得不錯??!”(評價鼓勵)我又問她:“那你們就這幾個小孩去,家長能放心嗎?”(啟發探討)這時,她一愣,說:“這可沒想到!”她又頭一歪,略一思索,爽快地說:“我有個想法了,姥爺,你能不能跟我們去,給我們既當顧問,又當保鏢???”我欣然應允:“成交!”(滿足愿望需求)她媽媽聽了我們的交流談話,也不反對了,還連連夸獎自己女兒有組織策劃能力呢??上攵⒆觽冎苋盏拇河位顒邮桥d趣盎然滿載而歸了。
通過以上這件事,我覺得:孩子并不是“孩子”。為什么呢?人們往往都認為孩子是幼稚的,沒啥頭腦,是大人的附屬品,沒必要聽取和尊重他們的意見。實際卻不然,孩子也有他們的心理,有他們的尊嚴,他們也需要得到尊重,得到信任,許多事情需要和孩子溝通。
尊重孩子,也就是把孩子當“人”看待。尊重孩子的話語權、知情權、參與權、申辯權等。對孩子不能限制、命令。如:今天只能在家里寫作業!不寫完作業不許看電視!抱怨:你怎么就不努力呢?定性判斷:你是學習不好了!這些語言肯定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要維護孩子的尊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心理,如不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不把孩子不愿公開的糗事說出來,不貿然關掉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的電視等。就是懲罰,也要有尊嚴的懲罰,不是打罵、訓斥、羞辱,而是罰讀書、少買一支冰淇淋或象征性地打一下手掌,讓孩子知道犯錯就行了。
信任孩子,用心聽取和采納孩子的意見,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有自信感、成就感。曾有專家舉過這樣一個案例:爸爸要出差,媽媽有病,而其上初中的兒子平時從不幫父母做家務,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次父親不在家,無奈只得“啟用”兒子了。晚飯時,爸爸倒了一杯飲料,端在兒子面前,鄭重地說:“兒子啊,爸爸托付你一件事?!眱鹤邮艿饺绱俗鹬兀軐櫲趔@,連忙說:“爸爸,您說!”“爸爸就要出差,媽媽身體不好,需要你做些家務事?!边@時兒子感覺父母把自己當大人了,有責任了,就痛快地答應了。在爸爸出差期間把做家務、照顧媽媽的事情做得很好。
要平等地和孩子溝通。溝通是親情的紐帶和橋梁,能拉近親情的距離。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效果,如孩子放學回來,不是馬上催他“快做作業吧”,而是先詢問“今天學校有啥新鮮事嗎?”“今天高興嗎?”再問“今天多少作業啊?多長時間能完成?。俊比缓蠊膭钫f“沒事,容易完成的。有不會的找我研究”。這樣孩子就覺得愿意向父母傾訴心里話了,就不感覺作業是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