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黨員責任意識,凝聚黨組織合力,今年以來,豐寧縣在全縣309個農村黨支部以黨員活動日的形式開展“共產黨員示范林”創建活動。該活動以“每個庭院有果樹”“一個村莊一片林”“黨員先鋒示范林”3種形式展開。
種下一棵小苗,收獲一種希望;帶動一名黨員,樹起一面旗幟。該縣27個鄉鎮(開發區)積極響應縣委“共產黨員示范林”創建活動號召,創建村名單、創建類型、創建地點、栽種畝數、參與黨員數量、所需樹苗的種類和數量經村“兩委”班子、鄉鎮黨委書記層層把關后,由縣委組織部協調林業局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根據各村地域情況,分別確定壩下和壩上及接壩地區具體活動時間。縣林業局負責統一調配苗木,并從整地挖坑到栽植灌水實行全程現場技術指導。
截至目前,該縣共有7933名農村黨員參與到“共產黨員示范林”創建活動中來,栽植山楂、蘋果、柳樹、油松、榆葉梅等14種苗木43816棵,綠化面積約758畝。從今年開始,該縣將通過“國土綠化三年行動”,帶動全社會力量再植樹100萬畝,使全縣生態覆蓋率達到60%以上。
(李衛民 楊春超)
點評:不僅要綠化荒山,還要在村莊道路兩側及村莊周邊栽植綠化樹和景觀樹,在公路沿線、村集體荒灘、荒山、閑置地種植果樹、綠化樹和風景樹,不僅動員村民們干,而且全體黨員以“示范林”的形式干,鄉村自然生態的改變指日可待!
今年4月,蘇州市委組織部印發《關于創新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推廣“行動支部”工作法的實施辦法》,數月下來,全市基層黨組織圍繞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創新等12項重點工作,創新組建了3000多個“行動支部”。
“生態園接待游客4600人,營業收入21.8萬元……”在太倉市城廂鎮電站村,村黨委書記王義平興奮地盤點起最近一次小長假的旅游收入,并對村黨委下屬的豐沃合作聯社黨支部贊不絕口。該支部由電站村黨委今年3月份批準成立,共有15名青年黨員。支部以強村富民為行動目標,先后幫助村黨委探索開發了一批農旅新項目,短短5個月,就為村集體創收300萬元。年初以來,太倉市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專門成立了“鄉村振興行動支部大聯盟”,在全市新組建了100個“鄉村振興行動支部”。
與太倉市毗鄰的常熟市,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黨組織建設全國試點工作,積極探索“行動支部+”新模式,全面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常福街道中涇村先鋒農業支部,以振興農業生態園各項重點工作為行動方向,以推動“都市農業生態園”建設為行動目標,僅花卉種植項目的營業額就突破了3000萬元。
聚焦富民強村,“行動支部”沖鋒在前,引領著蘇州鄉村展現出新時代的新氣息。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10億元,村均穩定性收入達800多萬元,村級集體資產達1700多億元。
(蘇組軒)
點評:“行動支部”就是要求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沖鋒在重大任務一線,把創新組織設置作為前提、把開展有效行動作為關鍵、把落實基本制度作為基礎,讓每個支部都圍繞中心工作、重大任務行動起來,為推動各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蘇州市委的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
走進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興林鎮,一座極具東北特色的紀念館引人注目,這就是“河里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如今,這座紀念館連同興林鎮的河里會議遺址、“白家堡子慘案”遺址等革命遺跡,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如今,興林鎮還借助當地的紅色資源,發展出“抗聯人家”文化體驗、品嘗“抗聯飯”等項目。傳承紅色文化的同時,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
在通化,像興林鎮一樣用好紅色資源的案例還有不少。被激活的紅色資源不僅引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也激發出當地人奮斗創新的干勁兒。在集安市,尋訪抗聯密營成為熱度很高的體驗項目;在輝南縣,重走抗聯路等項目吸引了很多參與者。在通化市靖宇陵園,每天都有各界群眾前來參觀,了解楊靖宇的戰斗歷程和英勇事跡。
在通化市委黨校,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培訓班絡繹不絕。據重走抗聯路黨性教育項目負責人紀春祥介紹,通化市委黨校深入挖掘通化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開發了“重走抗聯路”黨性教育項目,成立了楊靖宇干部學院,目前已經開發多條現場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線路,為學員提供學習抗聯歷史、傳承抗聯精神有效載體。
(劉碩、胥舒驁)
點評:通化市把本地紅色資源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把紅色資源與生態、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策劃推出多種多樣的教育體驗載體,讓紅色資源被更多人知曉并接觸,深刻感知通化的紅色血脈。用紅色精神激勵著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已經成為通化黨建行之有效的法寶之一。
北京順義區《黨員干部負面言行提醒讀本》,最近下發至全區140余家單位的黨員干部手中,旨在規范黨員干部言行,尤其是八小時之外。
《讀本》列舉了有關政治規矩、工作作風、群眾紀律、生活作風、學風等5個方面68種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負面言論和行為,并配了漫畫。很多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比如,“過年過節啥也不發了,年夜飯也沒得吃了,搞得人情味兒都沒了”;“私下先給你透個風,這個事情你自己有數就行了,外面不要去傳”;“我們還沒上班呢,等上班了你再來”;“又不是花公家的錢,花我自己的錢請客吃飯有啥關系”……
除了印發《讀本》,順義區還組建了一支近1000人的黨風政務監督員隊伍,監督員來自全區各個崗位,甚至覆蓋了電影院、社區、商場、餐飲企業。為了方便群眾監督舉報,順義區紀委區監委還搭建了網絡監督舉報平臺,舉報平臺二維碼通過海報的形式,張貼在全區426個行政村、80個居委會和60余個政務服務大廳。舉報人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舉報頁面,第一時間反映問題。
(劉橋斌)
點評:黨員干部中存在的危險駕駛、擾亂公共秩序、打架斗毆、言論過激等不當行為,雖然都是發生在工作之余的“八小時以外”,而且沒有觸及違紀“紅線”,卻已偏離合格黨員的“高線”,嚴重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北京順義區的《提醒讀本》,值得每個黨員干部人手一冊,日日警醒自己。
9月6日上午,營口大石橋市黃土嶺鎮“流動黨校”又開課了,這次是在石門村村委會開辦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專題黨課,石門村駐村第一書記嚴松圍繞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基本原則以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等方面,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進行全面細致講解。
黃土嶺鎮黨委通過有效整合市、鎮兩級涉農部門、黨校等資源,選拔出15名具有較高素質的教師組建了“流動黨校”,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農村實用技術等培訓內容列成書目,讓黨員群眾根據需求自己選學。上課時間安排機動靈活,一般利用農閑時間開展集中學,農忙時則組成學習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講解,黨員群眾需要什么講什么。“流動黨校”講課的不僅限于本地“老師”。黃土嶺鎮七一村、張家村、周家村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為幫助其解決技術難題,鎮黨委專門請岫巖滿族自治縣科協的科技人員前來講課,培訓了幾百人;還請省楊樹研究所的黨員骨干和技術專家深入前仙峪村講課指導栽植榛子苗木。
如今,黃土嶺鎮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風生水起。其中,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以轎頂香菇合作社為龍頭,黃土嶺鎮已成立6家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全鎮已建香菇大棚500多棟,食用菌年生產周期內,零散用工可達到1800人次,帶動貧困戶致富就業達150戶、400人左右。
(王云峰)
點評:“流動黨校”重在“流動”,黨群服務中心、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黨員活動室、田間地頭,都可以隨時開課,政治、經濟、法律、農業技術方面,黨員群眾需要什么就講什么,并且讓黨員群眾根據需求自己選學。黃土嶺鎮的“流動黨校”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