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芳 林永和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這個時間段天氣由冷轉寒,北方地區的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而南方地區雖然此時“地寒未甚”,基本不會下雪,但是由于雨水與寒氣交織,濕冷天氣也開始增多。
小雪節氣民間有吃臘肉、吃糍粑、吃刨湯等飲食習俗,這個時間段也是進補的大好時機,氣虛、血虛者更要重視。那么小雪節氣還有哪些正確的養生方法呢?
中醫養生專家提醒,小雪節氣養生要外防濕冷,內防燥熱。
小雪節氣前后,不少地方都下起了小雨或小雪,氣候逐漸由冷轉寒,濕冷的感覺讓人感到不舒服。我國傳統的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更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另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預防凍瘡這個時候就要開始。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陽氣不足,外感寒濕之邪,使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而發病。因為濕冷的天氣還會加速體表散熱,所以肢端血循環不良、手足多汗、缺乏運動、營養不良、貧血及一些慢性病患者常常成為凍瘡重點“照顧”的對象。
預防凍瘡要注意鍛煉身體,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注意全身及局部保暖,外出要戴手套,鞋襪要溫暖寬松。平時應經常自己按摩手足及耳郭,促進手足血液循環。每年凍瘡容易復發的患者可在皮膚科中醫師指導下嘗試食療、中藥外治來進行積極預防。
“小雪”時節是秋冬交替的前沿,按照傳統養生理念,要多吃溫熱性的食物。但是如今隨著暖氣、空調等取暖設施的廣泛運用,大家一般都在室溫較高的室內生活、學習或者工作,而且穿得多、動得少,燥熱的室內環境容易造成體內積熱。如果此時再吃熱量高、脂肪含量高且油膩的食物,容易導致肺火、胃火等人體的“內火”旺盛。這些體內的“火”不及時去除,還會影響肛腸健康,誘發熱結便秘等癥。
平時大家都習慣熟吃蘿卜生吃梨,小雪節氣之后大家不妨試著生吃蘿卜熟吃梨。梨具有潤肺清熱、養陰生津等作用。對于燥熱咳嗽的人,熟吃梨能增加止咳的效果。一個簡單的食療方供大家參考:大梨1個,蜂蜜60克。將梨挖洞,去梨核,裝入蜂蜜,置于大碗中,隔水蒸熟吃。每日服用1~2次。
白蘿卜,大家平時一般都是熟吃的。中醫認為,生吃蘿卜可以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氣。因此,從清熱生津的角度來說,生吃白蘿卜效果更好。但也需要提醒大家,脾胃虛寒者不要生吃蘿卜,最好煮熟以后吃,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烏雞山藥湯。
配 料:烏 雞1只(800~1000克),山藥200克,枸杞子及大棗適量,花椒、蔥、姜等調料適量。
做法:烏雞去內臟后洗凈備用;山藥去皮切塊,用清水浸泡以免變色;枸杞子洗凈備用;大棗去核。鍋中倒入足量的水,放入烏雞,煮沸后,撇去浮沫,加入枸杞子、大棗、花椒、蔥、姜,轉文火煲兩個小時,后加入山藥、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用:本藥膳對提高生理機能,延緩衰老,強筋健骨,防治骨質疏松、佝僂病以及婦女缺鐵性貧血癥,均有一定的食療功用。
南瓜紅棗排骨湯。
配料:江瑤柱(干貝)25克,南瓜700克,干棗100克,豬排骨(大排)500克,姜、鹽各3克。
做法:南瓜去皮去核,洗凈切厚塊;排骨放入滾水中煮5分鐘,撈起洗凈;紅棗洗凈,去核;干貝洗凈,用清水浸軟,約需一小時。水適量放入煲內煲滾,放入排骨、干貝、南瓜、紅棗、姜煲滾,轉慢火煲三小時,下鹽調味即成。
功用:南瓜補中益氣;紅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排骨補陽通髓,有滋陰調燥之功,干貝有補肝腎、溫五臟之功。適宜于冬季滋補。